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特约采访人员 | 王一越
编辑 | 孟佳丽
岁末将至 , 每年这个时候 , 我们都会和大家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职场经历和薪酬待遇——后者往往是反映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最直观的参考之一 。
2021年 , 疫情仍在持续 , 一系列硬核政策的出台更是让多个行业陷入震荡 , 公司人自然受到波及 。 从年中到年末 , 各大公司流出的裁员消息几乎没有停过 , 即便逃过被优化的噩梦 , 工资单上的数字也在提醒着我们 , 这一年有多不容易 。
数据显示 , 大多数人的薪酬涨幅越来越有限 。 根据中智咨询发布的数据 , 过去10年 , 企业平均调薪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 2021年这一数字有了小幅提升 , 从2020年的6.3%上升到6.7% 。
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发起的“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大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薪资小幅回升的总体趋势 。 在1546位填写问卷的公司人中 , 超过7成的人薪酬上涨 , 然而近一半的人薪酬涨幅在10%以内;而薪酬不变和降薪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5.98%和13.44% , 都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1/12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2/12

不过这种小幅回升也许只可被理解为疫情冲击后的短暂复苏 。 根据中智咨询的预测 , 2022年整体调薪率将下降到6.5% 。 一个需要直面的现实是 , 大幅度涨薪的可能性 , 未来在大部分行业都不大 。 “发达国家也就是2%到3%的调薪率 , 哪怕未来国内薪酬涨幅只有5%到6% , 和发达国家相比 , 这个比例也不低 。 ”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晶说 。
从企业角度来说 , 员工收入的变动就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提升 。 中智咨询的数据显示 , A股上市公司人均人工成本平均值从2016年的12.94万元上涨到2020年的15.94万元 。
经历了人力成本尤其是一线员工成本的快速增长 , 企业对人力成本的管控愈发严苛 。
公司人也普遍降低了对年终奖的预期 。 30.66%的公司人表示 , 和2020年相比 , 年终奖金额不变(含预计) , 21.54%的人表示2021年没有年终奖(含预计)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3/12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4/12

经历过动荡的一年后 , 公司人大多学会合理管理自己的预期 , 对2022年所能获得的薪酬预期比对2021年更为审慎 , 43.14%的人认为还能小涨一点 , 40.94%的人觉得维持现状就已经满足了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5/12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6/12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7/12

这是我们做公司人薪酬福利调查的第13年 , 可以看到薪酬增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 尤其是近两年 , 在疫情和市场监管的双重压力之下 , 大部分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 公司人也不得不适应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变化 。
01
人在职场 , 习惯沉浮
“温水煮青蛙” , 张旭这样形容自己2021年上半年在房地产行业中的状态 。
过去十几年 , 房地产行业是享受时代红利最多的行业之一 。 在行业发展最好的时候 , 大量房地产公司都采取了高负债、高周转的风险模式 , 但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控的落实 , 这种高速扩张的红利期已经结束 。 尤其是2020年年末央行出台的“三道红线” , 更是让不少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
张旭真正感受到危机 , 是在各大房地产公司发布年中财报之后 , 很多企业股价下跌 , 数字触目惊心 。
行业发生动荡 , 个体也必然受到牵连 。 在张旭的公司里 , 原本一年一次的人事变动在去年变成了两三个月一次 , 换岗、砍掉部门、团队走空变得常见 。 为了控制现金流 , 身为营销部门的中高层 , 张旭去年只拿到了计划预算的一半 , 大部分支出都给了分销渠道用来促进销售 。 这让他不免陷入怀疑 , “房地产行业是不是要完了” , 自己还有没有发展前景 。
房地产行业并不是2021年唯一倒霉的行业 。 从2020年年末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开始 , 针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在2021年不断上演 。 2021年7月 , “双减”政策的强势出台掐断了几乎所有K12学科类教育培训的发展道路 , 让整个行业陷入停摆 。 与此同时 , 游戏行业和娱乐行业也未能幸免 。
行业发展受限 , 公司增长放缓 , 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裁员 。 从去年各大公司流出的裁员消息 , 就可以窥见公司在降本增效、应对危机上的果决——从年中教培业务牵涉到的公司直接倒下或大规模裁员 , 到下半年房地产公司部分爆雷 , 再到最后一季度爱奇艺、快手等公司接连传出“内部优化”的消息 , 那些曾经站上风口浪尖的大公司 , 纷纷在过去一年里参演了裁员的年度大戏 。
“人员优化、人才结构调整是一个直接的人力成本控制方式 , 是唯一能改变(人力资源)存量的手段 。 ”周晶解释道 。 其他像是调整福利、加班费 , 或者调整薪酬机制等方式 , 都无法改变人力存量 , 本质上只能缓解成本上涨的速度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8/12

“调查”中32.99%的公司人表示 , 自己所在的企业在2021年做了内部优化或裁员 , 25.61%的人表示去年公司缩紧编制、不再招人 。 而谈到如何理解公司优化裁员等举措时 , 公司人普遍认为 , 经济环境影响、公司业务扩张或运营不合理、公司合理的成本控制举措是裁员的三大根本原因 。
不管是旁观者还是亲历者 , 身处职场的公司人正在学习适应各行各业的起落变化 , 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事调整 。 比起过去面对裁员时的情绪跌宕甚至自我怀疑 , 如今大家在面对裁员时 , 已经能更理性地结合市场和公司原因去理解这个结果 , 同时也学会了预判 , 在面对裁员时为自己争取更多合法权益 。
这一年的职场沉浮多少会让公司人产生负面的情绪影响 。 “调查”显示 , 公司人的两大焦虑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就业市场机会少 , 选择不多” , 以及微观层面的“迷茫 , 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 和2020年相比 , 两者占比都上升了10%以上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9/12

这两个选项也基本概括了朱珠曲折的2021年 。 她在一家广州本地旅行社工作8年 , 公司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出现了拖欠工资的迹象 , 这种现象在疫情开始后愈发严重 。 2020年年末 , 朱珠辞职 , 打算从零开始经营以本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 。
与其说这是一次目标明确的职业转型 , 不如说是行业低迷下不得已的沉淀期 。 朱珠揣摩其他博主拍摄、修图、文案的风格 , 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制作一篇吃喝玩乐的图文内容 , 发布到携程、马蜂窝、小红书和大众点评上 。 一举爆红的博主显然是幸运儿 , 朱珠花了大半年时间在各平台积累了上千名粉丝 , 但没有收入 , 只能依靠过去的存款生活 。
离职时 , 朱珠认为自己再也不会投身旅游业了 , 毕竟国内疫情反复 , 境外游的恢复更是遥遥无期 , 旅游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 2021年下半年 , 自媒体运营陷入瓶颈 , 朱珠试图转行 , 投简历却屡次碰壁 , 反倒是她的自媒体账号帮助她获得了内推机会 , 得到一份在线旅游平台的工作 , 自媒体也得以延续下去 。
“今年很多互联网人都在说逃离大厂 , 我自己就进了大厂 。 ”朱珠有点自嘲地说 , 她甘愿降薪10%接受这份工作 , 也没有拿年终奖 , “现在有一份工作就先做着 , 珍惜工作机会 。 ”
02
有技术的人不缺机会
尽管涨薪放缓是大势所趋 , 在部分所谓的“风口”行业里 , 高薪仍然存在 , 充当着抢夺人才、激励创新的利器 。
2021年 , 机会轮到了“硬核”技术领域 。 半导体、医药、新能源等相关行业不仅是过去一年 , 也将是未来几年同时受到资本和政策倾斜的行业 。 虽然整体发展的速度不如此前依赖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发展那样迅速 , 人们已经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
相应地 , 掌握这些行业关键技术的人才成为抢手标的 。
在前程无忧公开的2021年4个季度薪酬调研数据中 ,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在其中3个季度中排名薪酬涨幅前五 。 拿半导体来说 , 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领域都对人才有旺盛需求 , 尤其是工程师这类高端人才 。 除了从海外引进成熟人才 , 行业也同样需要微电子、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国内高校生 。 周晶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行业给一个985高校对口专业的研究生年薪可以开到30万到40万元 , 几乎比往年翻了一倍 , 而按照正常市场水平 , 研究生每年的薪酬增幅约在5%到10%之间 。
原本就走势向上的医药行业 , 因为疫情的警示而加速 , 相对小众的分支也得到重视 。
2021年9月 ,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 在一家医学检验上市公司做研发的荔枝接到了二三十个猎头的电话 。 猎头受托的客户不少为中小型创业公司 , 热钱的涌入让它们得以大举招聘 , 最高一家向她开出了30万元的年薪 , 比她目前的薪资高出了60% 。 “以前第三方医学检验或者独立的医学实验室 , (社会)能见度并没有这么高 。 ”荔枝说 。 而如今 , 外部机会增多 , 也加速了公司的人员流动 , 仅在过去一年内 , 她所在的科室就更替了60%的人员 。
外部要抢人 , 内部也想留人 。 公司不仅在2020年给研发人员增加了疫情补贴 , 还给其他基层员工提升了年终奖 , 是原来的2.5倍 。 薪酬之外 , 公司也开设了一些新岗位 , 满足员工不同的发展需求 。 荔枝就在去年主动要求往市场方向转型 。 在和上级主管反复协商后 , 公司设立了一个全新的职位 , 作为沟通临床医生、市场端和研发端的桥梁 。 现在 , 荔枝正忙着为2022年的“新”工作补习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 。
热门行业总是在变 , 但不意味传统产业的高薪机遇完全消失 。 传统产业的重心放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上 , 试图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 增加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 。
来看看这些传统行业热门岗位的新鲜名字:汽车行业的电驱动软件开发、电驱动硬件设计、智能网联工程师 , 制造业中的机器人调试工程师、仿真工程师……
那些传统技术岗位已经不在热门人才之列 , 比如汽车行业里 , 与发动机有关的岗位招聘需求下降 , 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与车联网方向需求的上升——汽车公司正在和能源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争抢人才 。 科锐国际在《2021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中分析 , 为了从外部引入转型人才 , 车企加深了与外部招聘平台和猎头公司的合作 , 以此扩充新型岗位的人才库 , 而这些热门职位薪酬跳槽涨幅普遍在20%以上 , 年薪基本超过30万元 。
03
除了薪酬 , 公司人正在关心更多
除了情理之中的高薪和福利、行业前景外 , 2021年的“调查”中 , “工作稳定性”排在了公司人再择业时看重因素的第3位 。 认识到行业波动的常态 , 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 公司人倾向于选择稳健、合规的企业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10/12

在“调查”中 , 制度成熟的外资及合资企业再次成为公司人的跳槽方向 , 稳定的国有企业紧随其后 。 尽管根据中智的数据 , 民企调薪率高于其他企业 , 但它已从公司人择业方向的前三位中退出 , 这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司人一种新的择业态度和人生选择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11/12

薪酬固然重要 , 但能否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能否在生活和工作找到平衡 , 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地被公众反复讨论和深思 。 反996、反内卷的声音层出不穷 , 尤其在经济整体放缓的当下 , 公司人有了更多对劳工矛盾的质询 , 和对工作价值的反思 。
陈昂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了5年 , 并于去年年初辞职 , 不仅是她 , 身边很多人都在2021年离开了大厂 。 在和他们交流之后 , 陈昂发现 , 大家普遍都陷入了对工作价值感的怀疑 , 开始思考 , 在光鲜亮丽的大厂光环下 , 个体的意义是什么?自己能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比钱重要 。 ”陈昂说 。
2021年年末 , 朱珠检查出恶性甲状腺结节 , 配合医院的防疫措施 , 她一个人住院、动手术 。 工作压力大、忧虑过多被认为是这一疾病的成因之一 。 出院后 , 朱珠把一幅写着“无所谓 , 没必要 , 不至于”的装饰画放在工位上 , 还打算贴上病理分析报告 。 在健康面前 , 工作的好歹一下子显得没那么重要 。
对于每个在职场打拼的公司人来说 , 2021年确实算不上辉煌的一年 , 公司优化裁员、工作量激增、晋升机会减少 , 这些都让本就崎岖的职场路变得更加颠簸;但也未必是最差劲的时候 , 多元的职业选择、更人性化的工作观念正持续优化着职场环境 , 也给了公司人重新选择的勇气 。 在“调查”中 , 30.72%的公司人在2021年选择了跳槽 , 这一数据在2020年仅为19.17% 。 起码 , 这一年的短暂复苏让人们对重启有了信心 。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
文章图片
图12/12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公司人薪酬福利报告】(应采访对象要求 , 文中朱珠、荔枝、张旭、陈昂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