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拨“云”见艺:跨越时空赏文物
文章图片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彩陶、青铜器、特色金银器、丝织品……一场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VR(虚拟现实)精品文物展正通过手机屏幕展出 。
“通过手机看到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青海 , 让我对这里充满向往 。 ”在线观展的大四学生李海玲告诉采访人员 , 身边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类视频平台或微信公众号进行“云观展” , 虽然是经费“穷游” , 却是精神“富有” 。
近年来 , 中国各地文博单位纷纷“冲上云霄” , 开始各展其能探寻文物展出新形式 。 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正为博物馆赋能 。
李海玲观看的这场展览名为《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 , 共展出了青海省13家文博单位精心挑选出的442件(组)文物精品 , 其中很多展品为首次对外展示 , 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
沿着VR展览馆的廊道前行 , 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等展览板块接连映入眼帘 , 彩陶盆、铜矛、银壶、青瓷莲花尊、玛瑙十二曲长杯等文物静静陈列 , 眼前的景象仿佛是凝固的时间 , 压缩的历史 。
“数字藏品利用科技将历史文化与数字世界相连 , 博物馆正尝试用创新的方式与更多年轻人对话 。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表示 。
为应对疫情挑战 , 各地博物馆积极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发起线上活动 。
“请点击屏幕 , 跟随光标顺时针描摹甲骨……”春节临近 , 南京市博物总馆年度线上专题云展——非纸书文物特展如约而至 。
24岁的南京大学生周越一向喜欢逛展 , 看到该展览上线便迫不及待地扫码进入 。 “观展前还有开幕式环节 , 要跟着光标描摹甲骨文字形 , 互动性强 , 也契合展览主题 , 很有特色 。 ”
据策展人介绍 , “非纸书”指的是在除纸张以外的其他物质载体上铸、刻或书写下的文字记录 , 广泛应用于印玺、碑刻、陶瓷、钱币上 。 此次云展览的文物库包含百余件文物 , 分甲骨、陶瓷、铜器、竹木、石刻、织物等类型 , 从不同侧面向观众展示古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 。
数字化交互技术的应用是本次云展的最大亮点 , 除文物陈列外 , 展览还设有科普互动、学术研究、问卷调查、新闻资讯栏目 , 观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文化、语言的限制 , 随时沉浸式观展 。
令周越印象深刻的是 , 屏幕右上角设有“观展笔记”一栏 。 “打开后是一个图文并茂的问答小互动 , 内容包括‘选择三件最喜欢的文物’‘选择一句喜欢的吉语’等 , 选完后 , 系统自动生成一张贺岁海报 , 留下专属自己的云展纪念 。 ”
在周越看来 , 全景展览、虚拟三维展览、5G+VR现场直播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嵌入不同主题的线上展览中 , 既贴近年轻受众 , 也提供了更为优质、丰富和便捷的文化产品 。
近日 , 中国移动新疆公司搭建了新疆生产建设的兵团智慧旅游及数字景区博物馆平台 , 实现了全渠道的资源整合管理、一站式的公共服务以及多场景的创新体验 , 加速博物馆数字化趋势融合 。
截至目前 , 兵团内所有景区均已实现景区预约功能;“一部手机游兵团”小程序已完成手绘地图、导游导览、自驾游服务系统等8个版块的搭建 , 共计导入涉旅信息5000余条;兵团26个点的全景展示都已落地……未来 , 数字博物馆将惠及更多受众 。
根据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35年要力争实现“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 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 , 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总体目标 。 (采访人员:马欣然、齐菲、朱筱、白玛央措、帕提古丽)
【展览|拨“云”见艺:跨越时空赏文物】海报制作:马欣然
推荐阅读
- Toshiba|东芝“一拆三”计划生变!仅分拆半导体等设备业务
- 人物|马斯克18年推文惹的祸仍“阴魂不散” 特斯拉遭美证监会传唤
- 质量|首个“流浪黑洞”被发现,比太阳大7倍,科学家观测6年才发现了它
- 处理单元|出行洞察:DPU市场火热,“芯”战场发展前景如何?
- 保障|让场馆更快暖起来!航天技术保障云顶滑雪公园“绿色供暖”
- 过程|冬奥水下火炬传递机器人有颗“河工芯”
- Intel|英特尔的自我革命:要“接大腿”必须先拆分自己?
- Tesla|特斯拉取消雷达并未解决“幽灵刹车”问题 投诉反而有所增加
- 雪花|演员脚下雪花“如影随形”背后是世界首创的地面屏幕显示交互系统
- 青少年|全部免费!郑州“新地标”将于6月1日前后开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