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想做好科研,最好不要太聪明( 二 )


还有一条路 , 我们应该避免 , 但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常被其引诱:不明智且过分自信地进入其他领域 , 企图四面开花 。 走这条路的人在自己眼中仍然在“做科学” , 他们想要理解世界和宇宙 , 但却不再从传统的零碎研究中获得满足感:他们自我膨胀得过了头 , 有时候让他们的崇拜者尴尬不已 。
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in)也许是他那个时代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 。 到了晚年(20 世纪 30 年代) , 他发展出一套“基础理论” , 声称通过精妙的数学计算可以预测宇宙中原子的确切数量 。 有一次 , 爱丁顿在荷兰的一个讲座上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 听众中一位年轻科学家问他的一位年长同行:“是不是所有物理学家老了以后都开始发疯不务正业了?”“不对 , ”这位长者说道 , “像爱丁顿这样的天才可能会发疯 , 而你这样的只会越来越呆 。 ”对于非天才型的学者来说 , 这话至少让人欣慰 。

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in) 。 George Grantham Bain Collection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Washington D.C. 公有领域 ,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094619
科学家往往严厉批评其他人的研究 。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有动力去发现错误 。 因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 , 最大的尊重是要献给那些贡献出人意料的原创性内容、推翻共识的人 。 但他们应该对自己的研究保持同样的批判性 。 他们不应该迷恋自己偏爱的理论 , 也不应该受到一厢情愿想法的影响 。 毫不意外 , 很多人发现这点很难做到 。 一个人如果大半辈子投入在一个科研项目中 , 他必定会肯定其重要性 , 一旦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 那将是致命一击 。 残酷的现实摧毁诱人的理论 。 只有那些足够强大的科研成果能挺过严苛的检验 , 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 。 例如 , 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 , HIV 病毒和艾滋病之间的关系 。 伟大的历史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曾将科学描述为“精心组织的怀疑论” 。
通往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科学理解的道路通常一波三折 , 沿途会拐入许多死胡同 。 偶尔 , 特立独行的人才是正确的 。 对此我们都喜闻乐见 , 但这些情况比通常设想的少很多 , 也许比媒体上读到的更少 。 有时候 , 先前的共识会被推翻 。 但大部分科学进步超越并概括了先前的概念 , 而不是与它们相互矛盾 。 例如 , 爱因斯坦并没有“推翻”牛顿 , 他只是超越了牛顿 , 提供了新视角 , 赋予空间、时间和引力更广泛、更深刻的见解 。
当竞争性的理论一决雌雄时 , 赢家往往只有一个 。 有时候 , 一个关键证据就能定输赢 。 1965 年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就是如此 , 当时人们发现了微弱的微波信号 , 充满了整个宇宙 , 除了将它解释为炽热致密的“起源”的余波之外 , 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 同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发生了第二次 , “海底扩张”的发现让几乎所有的地球物理学家相信了大陆漂移说 。
【年轻人想做好科研,最好不要太聪明】在其他情况下 , 一个想法只会逐渐获得优势:它的替代性观点逐渐边缘化 , 直到主要的支持者相继离世 。 有时候 , 研究主题继续前进 , 而曾被看作是时代议题的东西则被绕开或搁置一边 。
科学累积式的进步需要新技术和新工具 , 当然 , 在共生关系中还要有理论和见解 。 一些仪器仍然只能放在桌面上 , 而在另一个极端 , 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最精密的科学设备 。 同样 , 天文设备也由跨国联盟运营 , 其中一些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项目 , 例如智利的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射电望远镜 , 欧洲、美国和日本都参与其中 。
但即使在小型的本地化团队中从事研究工作 , 我们也受益于科学是真正的全球性文化的事实 。 我们的技能(不同于律师)可以在全球传播 。 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比其他职业更容易跨越国籍和意识观念的界限 , 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 , 这是我们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优势 。
最好的实验室 , 如同最好的创业公司 , 应该是原创观点和年轻人才的最优孵化器 。 但是 , 公平地讲 , 一种隐秘的人口变化趋势正在破坏这种绝佳的创造性氛围 。
50 年前 , 我这一代人受益于下列事实:科学乘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东风 , 始终呈指数级增长 。 随后 , 年轻人的数量压倒老年人 , 此外 , 人们 65 岁左右退休也很正常(一般是强制退休) 。 但学术界 , 至少在西方国家 , 并没有快速扩张(在许多领域已经饱和) , 也没有强制退休年龄 。 几十年前 , 30 出头就领导团队的志向合情合理 。 但在美国 , 以生物医学界为例 , 现在要在 40 岁前获得第一笔科研基金 , 就很不同寻常 。 这不是个好兆头 。 科学永远吸引着那些无法胜任其他职业的书呆子 。 实验室里也有不少愿意花时间写基金申请 , 又常常申请失败的人在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