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选择诸葛亮作为政治委托人?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只为请诸葛亮帮自己打天下,而刘备临终之时,又将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好生调教 。刘备为何如此重视诸葛亮,并将政权交由他处理 。难道刘备不怕诸葛亮造反自称为王吗?
历史上建国巴蜀的割据政权都是安于自守,唯有蜀汉对中原始终抱有浓厚的政治野心 。蜀汉能以一州之力连年征战以争天下,是因为它建立了以北伐为目标的战争体制 。
蜀汉的战争体制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意识形态上,全国的思想高度统一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 。蜀汉以汉朝正统自居,一切政府言论和政治宣传都以北伐复国为基调 。在国家建设方面,蜀汉的主要精力放在北伐中原上 。国力的积累是在为战争做准备,外交的目标是为战争创造有利的环境 。人口不满百万的蜀国竟然保持了一支将近十万人的常备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战争体制所体现的第三方面是在全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诸葛亮在战争目标下,确立了对全国的实际掌控 。
整个战争体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刘备集团在中原大地上的颠沛流离 。整个集团处于一种高度不稳定、充满威胁的迁移过程中,战争几乎成为集团的常态 。人们极少进行经济建设,而是适应了三月一小战五月一大战的生活 。获得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后,刘备集团相对安顿了下来,但是流动和战争的基因毕竟种下了,并在之后的进攻益州和汉中战役中获得了延续 。
战争基因的产生是集团生存的要求,但是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后,却将此基因巩固、发展,使之流淌在国家的血脉中 。特定的形势和诸葛亮的个人能力与之相配合,就建立了战争体制 。战争体制的萌芽出现在永安托孤之时 。分散在《三国志》各卷中的只言片语向我们展示了这一重要事件的全貌 。《后主传》说:“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
《诸葛亮传》说:“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
后人对刘备托孤事件的认识就是以这两段记载为基础的 。它告诉我们刘备将军政大权和儿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尽瘁的誓言 。然而,这样的描写对于分析这一事件对日后蜀汉政权的影响来说,太过简略了 。我们需要从这两段记载出发,仔细品味文字背后的点滴宝贵信息 。
条分缕析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刘备为什么选择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委托人?刘备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颠沛流徙,没有固定的据点 。难得的是有一群忠心耿耿的人才始终聚集在他的周围 。这群人就包括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赵云等人 。他们来自北方各地,组成了蜀汉政权的原从派系 。但是这一派系人数有限,掌握的军队和政权也非常有限 。到章武三年,赵云是原从派系中硕果仅存的“大佬”,他率领的江州军也是原从派系掌握的主力军队 。
刘备得到新野,不仅获得了发展的据点,也获得了与荆州世族增进关系的据点 。荆州大世族势力有蒯家、蔡家、庞家、黄家、马家、习家等,刘备最终取得了多数本地地主的支持,庞德公、庞统、马良、马谡、黄忠、伊籍、诸葛亮、张南、冯习等人都投入了刘备阵营 。这些人人多势众,组成了作为蜀汉政权支柱的荆州派系 。荆州派系支持刘备进取四川,在关羽失荆州后则支持刘备攻吴 。四川的多数世族在刘备执政后,也都转而支持蜀汉政权 。法正、张松、孟达、黄权、刘巴、李严、吴懿等人组成了四川派系 。
刘备托孤之时必须取得控制军队和政权多数的荆州派系的支持 。首先,诸葛亮是荆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符合这个最重要的要求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刘表的旧友;沔南名士黄承彦是他的岳父;原在荆州主掌行政的蒯家是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军权的蔡瑁是他的妻舅;庞家是诸葛二姐的婆家 。通过这些直接关系的转折,诸葛亮又和马家、习家等搭上了关系 。诸葛亮绝不是什么“躬耕南阳的布衣”,而是荆州派系关系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棋子” 。
其次,诸葛亮是战后人才凋敝的蜀汉政权中声望、功绩最高者 。刘备东征之前,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就已经先后亡故 。东征失败,张南、冯习战死,马良遇害,黄权被迫投降魏国 。战后声望和资历甚高的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以及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和刘备的妻舅、安汉将军糜竺相继去世 。蜀国已经没有人能在功劳和名望上与时任丞相的诸葛亮相匹敌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