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跨越一生的三角恋 林语堂与陈锦端的爱情( 二 )


林家父母倒很满意陈父的提议,要林语堂去廖家提亲 。父母之命不可违,林语堂去了廖家 。廖翠凤对林语堂的才气早有耳闻,又见他相貌俊朗,十分欢喜,她愿嫁他为妻 。
想想多酸楚,他心中至爱陈家姑娘,却要和陈家隔壁的廖家姑娘订立媒妁之约 。可是,他能做什么呢?许多年后,谈及此事,他不无感慨:“在那种时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 。”
但,最终令他下定决心娶廖翠凤的,或许是因为,廖母和女儿说:“语堂是个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 。”是的,廖母也不看好这门亲事 。但是,廖翠凤很干脆又很坚定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
微电影裏的林语堂与陈锦端
一个姑娘,生于富有之家,却不嫌弃你贫穷,不怕嫁给你吃苦受累,多好,除了爱她娶她,努力使她过上好生活,男人无以为报 。
于是,林语堂和廖翠凤定下婚事 。
陈锦端得知这消息,她拒绝了父亲为她觅寻的富家子弟,孑然一身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交涉 。她的心上人,将娶她家隔壁的姑娘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里,她也是伤兵 。如果他和她都奋力争取,铁了心在一起,结局又会怎样?他和她都没有去做 。他们爱得太冷静,他们都是爱情的逃兵 。
没有谁知道,每当回首这爱情往事,陈锦端是怎样的心情 。历史只简短记载,陈锦端留学归国后,多年不婚,一直单身独居 。直到32岁那年,她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长居厦门,终生未育,只是抱养了一对儿女 。是否可以猜测,女人若不爱男人,即使有婚姻也不愿和他生儿育女?究竟只是猜测罢了 。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娶廖翠凤为妻 。结婚的时候,林语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结婚证书一把火烧掉了 。不过,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
多智慧的一句话 。或可看作是他对廖翠凤许下盟誓,对她好,一辈子不离弃 。
即使如此,可是,试问天下有几个女子能容忍丈夫烧掉婚书?
廖翠凤能 。
廖翠凤生于富贵之家,但她却能快乐地和丈夫一起过平常日子 。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生活辛苦,不过巧妇不会难于少米之炊,简单的饭菜她亦是能做得花样百出 。实在揭不开锅时,她默默当掉首饰维持生活 。这样的女人,要林语堂如何不对她刮目相看,如何不爱?
她知林语堂心中一直不曾放下陈锦端,但并不计较,居住在上海时,她常常邀请尚未婚配的陈锦端到家中做客 。每次得知陈锦端来,林语堂都会很紧张,坐立不安 。孩子看见了,颇为不解,便问妈妈 。她坦然微笑,和孩子说:“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阿姨 。”
笔耕之余,林语堂喜欢作画自娱,他画中的女子从来都是一个模样:留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长发挽起 。孩子又发现了这个秘密,问父亲:“为何她们都是同样的发型呢?”林语堂也不掩饰,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他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 。”
没什么好隐瞒的,他不过只是在怀念 。天长日久,烟火岁月,他早已爱上他的妻子 。他不过只是在怀念少年时爱过的姑娘 。他明白他的妻子不会打翻醋坛子和他吵闹 。
世间哪有不争吵的夫妻?为别的事,倘若真的争吵了,他总会先闭口不言,这是他的妙招:“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 。”的确,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合,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 。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
她忌讳别人说她胖,但她喜欢人家赞美她挺直的鼻子,所以她生气时,他总是去捏她的鼻子,说一些欢喜的话,她也就笑起来了 。
这样一对夫妻,多好 。
谁说先结婚后恋爱不可以呢?
“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 。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 。”他还说,“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 。”
人人都知道他一直都在念着陈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于,不和生活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旧情人再好,往事多美妙,不过都是过往,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 。和在一起的这人,好好生活,岁月静好 。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他说,“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那就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