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生地在哪?慈禧出生地六种说法真相揭秘( 三 )


山西长治说,从人证到物证,纷纷扬扬,似乎证据最确凿,但在史学界,争议也最激烈 。
1993年长治市慈禧研究会与北京史学会联合召开了“慈禧童年学术研讨会”,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 。有的专家认为:长治市慈禧童年研究会“经过多年的深入访问调查,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认为慈禧出生于山西长治,这是关于慈禧童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种意见” 。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社会上流传的慈禧生于内蒙、安徽、浙江等说法可以排除,但“山西长治说”和“北京说”可以并存 。但有的专家学者对慈禧生于长治的说法,也提出了一些疑点和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此说太富于传奇色彩,物证中有许多地方失实 。其一,慈禧生母的坟,这是长治说的物证之一 。据长治说的说法,在1958年西坡村曾平了许多坟,六七十年代时,该村和全国一样,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曾到处平坟造地,但“因该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 。反对长治说的学者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自清末以来,慈禧太后的名声一直不太好,特别是建国以后,慈禧太后更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文革”中,还一度在全国掀起了批判慈禧的高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毁被平,怎么会在西坡村独留下慈嬉生母的坟?
其二,慈禧给宋家的书信残片,据说是慈禧的五辈孙宋六则,从当年慈禧所住房屋东面的土炕里刨出的,这是长治说的又一证据 。但反对此说者,将其和清宫档案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写的便条及咸丰刚刚去世时慈禧写给恭亲王奕訢的密谕进行鉴别对比,认为明显不是慈禧的手笔 。再看全信的内容,支离破碎,仅剩下了四十五个字,而由“山西说”的学者按自己的思想猜测增加上去的竟达一百一十八个字,并且关键性的字是加上去的,所以可信度很低 。另外请人代写这种私密信,不符合慈禧一贯的做事性格 。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些慈禧写的便条和密旨以及元旦开笔所写的吉字等,都是慈禧亲写的 。
其三,至于王氏家谱上写的“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话,反对“长治说”的学者认为“这只是后人所为,是什么人所加,根据是什么都不知道”,在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更不足为凭 。
其四,清制黄皮夹,说它制于清光绪年间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说持此皮夹者应为高级官员和皇亲国戚则不一定,从这个皮夹就推断出宋四元夫妇为慈禧太后(养身)父母也缺乏根据,而说它是慈禧“让家人作为进京入宫谒见皇太后的通行证”,更是与清朝宫廷制度不符 。
除以上各种疑点外,反对“山西长治说”的学者,又从清代的起居注档、上谕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详细查对了历任潞安府知府的任职年代 。从道光五年至咸丰元年(1825—1851),潞安知府前后共七人:道光五年六月至十五年七月,知府马绍援,任职十年一个月;道光十五年八月至十八年三月,知府达镛,任职两年半;道光十八年四月至二十八年八月,知府多慧,任职十年五个月,其中道光二十四年,多慧因大计卓异,赴京由吏部引见皇帝,知府之任由同知陈维屏护理;道光二十八年九月至咸丰元年五月,知府珠陨,在任两年七个月;咸丰元年六月至九月,知府万济堪,在任三个月,期间八月曾拟调袁彦龄,但袁未上任,知府实际还是万济堪担任;咸丰元年十月始,知府金君善 。
也就是说,在这二十五年中,潞安府七任知府中,均没有惠徵的名字 。而且在惠徵的任官经历中,也没有查到任过这一职务的记载 。故这些学者提出:既然惠徵没有在潞安任过职,甚至没有到过潞安府,怎么会存在慈禧在潞安被卖到惠徵家之事?
显然,在这些疑窦没解开之前,“山西长治说”也不能成立 。
北京说
最后一说,是“北京说”,这是传统的官方的说法 。在《清代宫廷史》中这样写道: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日生在一个满洲官僚世族之家,属满洲镶蓝旗 。在《清帝列传》附传《慈禧太后传》中的记载是:慈禧,姓叶赫那拉,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 。父亲惠徵,由道光十一年的八品笔帖式,历迁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为官十七年,由八品至四品,成为主管一方的行政要员 。母亲佟佳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 。慈禧兄妹共四人,兄弟二人是照祥、桂祥,妹妹在慈禧得宠后,受咸丰之命,奉旨和醇亲王完婚,成了王爷的福晋 。另一本《垂暮帝国的老拂爷》中说的更明确:慈禧诞生在“北京的一家并不豪华的王府院内”,她的祖先居住在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氏,属于叶赫那拉家族 。她的父亲惠徵,是“一位在清廷从事翻译、拟稿的小文官” 。另外在《清史稿》、《清代人物传稿》、《清代全史》等清史专著中,虽然具体表述不完全相同,但都以“北京说”为基础,确认慈禧是满洲叶赫那拉家族惠徵的女儿 。近几年,持北京说的学者,又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为这一说法找到了新的佐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