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一台戏 清朝史上慈安慈禧谁更有能力?

慈安 , 即慈安皇太后 , 俗称东太后 , 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 。提起慈安 , 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慈禧 , 长期以来 , 由于传说和戏说的文艺作品影响 , 慈安给人一种过于敦厚老实 , 缺乏政治才干 , 事事都忍让和依靠慈禧、甚至有些惧怕慈禧的印象 。实际上 , 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
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 , 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 。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十年中间 , 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内忧 , 使她在忧患中成熟 , 在忧患中增长阅历 。在美女如云的皇宫 , 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 , 能保持十年荣宠不衰 , 除了凭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 ,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 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关系的秘诀 。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 。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 , 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 , 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决定朝政大端 , 慈安优于德 , 而慈禧优于才 。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 , 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 。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 , 亦恂恂不敢失礼” 。遇到朝政大事 , 慈禧不敢擅做主张 , 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 。由此可见 , 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 。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 , 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 , 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 , 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 , 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 , 皆出自慈安之意 。
那么历史上的慈安太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能始终驾驭宫廷的斗争的走向?这还要从慈安和慈禧这两个女人一起走上政坛之时说起 。公元1861年 , 即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 , 咸丰皇帝驾崩 。在临终之前 , 咸丰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 , 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 。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 , 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咸丰皇帝“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印章由慈禧掌管 。顾命大臣拟旨后要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 。
“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 , 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 , 又避免后宫专政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 , 咸丰皇帝的如意算尊钮祜禄氏、叶赫那拉氏为皇太后的谕旨盘落空了 , 他的临终遗命 , 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 , 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 。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 。关于政变的过程和结局 , 许多资料里都有详尽记述 , 这里主要说的是慈安太后在这场政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 , 决定了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 。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为首的皇族 , 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 。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 , 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 , 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 。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 ,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 。这一点 , 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 。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 , 养心殿东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处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 。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 , 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 。慈禧凭其如簧之舌 , 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 。反过来 , 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 , 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 , 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 , 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 。有书记载 , 慈安“及与孝钦后 , 也就是慈禧垂帘听政 , 首简恭王入军机处 。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 , 而大诛赏大举措 , 实主之;孝钦优于才 , 而判阅奏章 , 裁决庶务 , 及召对臣工 , 咨访利弊 , 悉中款会”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 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 , 慈安“优于德” , 慈禧“优于才” 。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 , 但每遇朝政大事 , 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 。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