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遗愿缘何难以实现 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议
半个世纪前,1962年9月19日,已经半身不遂的司徒雷登,悄无声息地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离开人世,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 。隔着一个太平洋的中国,许多年轻人在课堂上不断听到他的名字,他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里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 。
然而这份熟悉却带着浓浓的偏见 。毛泽东1949年在新华社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他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就这样被定型了 。一九六七年版《毛泽东选集》对此文还有一条注释说,“他一向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 。”
殊不知,同样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闻一多的《最后一篇演讲》,原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 。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奇怪的是,这段文字总被无情删除,不见天日 。
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开篇即写:“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 。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晚年长期照顾司徒的傅泾波及其女儿傅海澜回忆,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他仍执拗地以中国为家,哪怕这个国家如此深地误解着他甚至伤害着他 。他精心地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物件,卧室墙壁上四处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 。
他的父母是来杭州的传教士,他在杭州出生,一直长到十一岁,牙牙学语之时即操杭音,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 。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后来他还学会了南京话、苏州话和上海话 。
一八八七年他回到美国,一八九三年考入汉普顿悉尼学院 。一八九六年他大学毕业,到母校潘托普斯学校当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 。一八九九年入弗吉尼亚协和神学院读神学 。但他所信仰的就是一位为了别人肯牺牲自己的神,由此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拷问 。他彻夜反省自己是否愿意抛弃物质因素和人生种种享受而为了信仰的无上价值而牺牲 。
最终,他决定以一生来回应这份召唤,于是才有了后来四十五年之久在中国的经历 。
一九O四年司徒雷登偕新婚妻子回到中国,一九O七年协办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 。一九O八年迁居南京金陵神学院任希腊文教授 。一九一九年五月,司徒雷登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 。
他多方结识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并在美国各界为燕大筹款 。他用不到十年时间,便把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办成一所闻名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获得哈佛大学的认可,两者还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 。燕大教师包括吴雷川、周作人、张东荪、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赵紫宸、陈垣、埃德加·斯诺等,可谓群英荟萃 。
一九二二年,他又为燕大找到清华园对面未名湖畔的新址 。为了新校舍,这位司徒校务长披荆斩棘,聘请美国著名设计师墨菲按中国文化理念设计建筑,建成了当时中西合璧的美丽的燕园 。
燕大有钱,但司徒雷登本人却没钱,他很少买衣服,袜子和内衣上都是补丁,哪怕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当过驻华大使,到了晚年仍是一文不名,无任何积蓄,寄居在亦生亦友的傅泾波家中,在美国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
据统计,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五二年,燕大办学仅三十三年,注册的学生达九千九百八十八名,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十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一人,各学科带头人超过一百人 。“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燕大新闻系毕业生 。“二战”结束,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派出的三位采访人员均出自燕大 。一九七九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二十一人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精英,其中燕大毕业者竟达七人之多 。
燕大今日早已并入北大 。燕大旧址仍有北大最美丽的塔光湖影,却寻不见一丁点儿对司徒雷登的纪念 。司徒早年埋葬妻子的燕大公墓早就成了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他的临湖轩住所已成会客室 。
推荐阅读
- 解密:官声不差的曹魏司徒王朗为何会被骂死?
- 司徒雷登这样看待国共两党:南京解放反差鲜明
- 司徒雷登眼中的国民党 推翻了军阀却继承其恶行
- 刘理的人物简介 刘备派司徒许靖封刘理为梁王
- 《文史参考》:难于评价的司徒雷登
- 司徒美堂和杜月笙在历史上有哪些碰撞?
- 与晋代兴是啥意思
- 【诗呓】晋城司徒村:好风景换来好“钱”景
- 吉林卫视官方号:120位长春老炮骑哈雷登顶长白山,不惧未知,只为征服云端
- B站有哪些优秀的司徒与丞相鬼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