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不是花架子 成军十年故障罕有

学者萨苏推出了新作《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去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虽然甲午题材图书早已充斥市场,但萨苏选择在此时出书,是因为9月17日是甲午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大东沟海战纪念日 。萨苏称,选择这个日子推出这本书是为了向北洋水师那一批中国人致敬 。
他们不是花架子
【北洋水师不是花架子 成军十年故障罕有】他们是最后一代武士阶层
为写这本书,萨苏走访了遍布中外各地的甲午战争遗迹遗址四十多处,采访了五名日本研究这场战争的教授,“日方学者的观点让我们大吃一惊 。”萨苏称,日本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主流观点与我们所认为的“甲午惨败”不同,“他们认为,从装备上、战略战术上等军事因素上来讲,双方是势均力敌的 。在战争过程中,清军很多仗打得可圈可点,并不处于下风,若不是后期的几个失误,这场战争很可能是双方打和的 。”
萨苏在与中日学者交流后发现,就学术水平来说,国内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在日本之上 。萨苏推测,这或许是因为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深远,也被学界视为中国近代巨大转折的标志 。但日本学者普遍将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俄罗斯这样一个西方大国视为其崛起的标志,他们研究日俄战争的学者远比我们多,“甲午战争对中国是一个太悲痛的记忆,从此以后五十年中国都走在救亡图存的路上 。”
2014年3月,辽宁丹东港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推测极大可能为沉于此的北洋水师英制巡洋舰 。2014年9月,考古人员展开全面探捞,萨苏再度奔赴丹东 。直到书出来前半个月,萨苏还在丹东参加探摸北洋水师沉舰的工作 。
萨苏透露,丹东目前仍然在进行着探摸和打捞辨识工作,而具体情况需要文物部门的允许才能够进一步披露 。“经过艰苦努力,真的在水下找到了船,拍到了照片和录像,打捞上来了沉船残骸,送到权威机关进行了鉴定,而不是仅仅在纸面上说找到了 。”萨苏称,沉船信息尚在确认中,暂不可披露,“以本人看法,至少找到了一条英制巡洋舰和一条德制巡洋舰的残骸 。”
萨苏对长期以来大众对北洋水师存在的刻板印象提出了质疑和新的解释 。“传统误解认为北洋水师就是花架子,不会打仗,好好的装备却被打败 。”萨苏说,“北洋水师不是花架子,其实它里面好多东西做得非常精准,它当时的活动范围北到海参崴,南到新加坡,行船十年没有出过故障 。当时对海军深入发展,其实建设得还是不错的 。”
萨苏说,当时四艘军舰沉没,其实其中三艘的舰长是有机会生还的,但他们都选择了同军舰一起沉没,信奉“舰在人在,舰亡人亡” 。
“实际上他们代表了中国第一代职业军人,忠诚的不是皇上,而是自己的职业理想,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那样 。”萨苏称,在此之前的封建官兵当兵大都是为了拿军饷,“为了粮食而当兵,吃了皇家的俸禄就要拼命” 。但邓世昌等人和传统官兵不同,“他们这批职业军人才是国防近代化的基石,这也正是甲午战败让人感到心痛的地方 。”萨苏称,当时,中国作为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正在萌芽,在甲午战争中失去了最后一代武士阶层 。
对于甲午战败,萨苏认为在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落后了 。“甲午的无奈,很大程度在于大清帝国对于领海主权长期的漠视,相比之下,日本是跑步前进 。”与日本不同,在清朝多数官员眼中,“海上辽远,我泱泱大国,无海亦可自足” 。中国近代史上,几乎看不到明确的对领海主权及海洋权利的努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晚清面向世界的开放,更抑制了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渴望 。
“总司令”丁汝昌巧解旗舰豪华卧房之争
当时中国军队不乏出色的人物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是一个在敌军中亦颇得敬意的优秀将领,日文中“提督”即海军总司令一词,便是因丁汝昌访日时的头衔而被作为外来语引进 。
丁汝昌的旗舰,是定远号铁甲舰 。当年的定远舰被称为“远东第一巨舰” 。如今停泊在威海的定远复制舰正是按照它一比一建造的 。然而,若是熟悉海军传统的人走在这艘军舰上,不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丁汝昌作为舰队司令,到定远舰上会住在哪里?定远舰最豪华的舱室在尾部 。根据近代海军传统,一艘军舰上永远舰长最大,因此舰长有权利享受最好的舱室 。哪怕是舰队司令来了,也只能住客房 。而按照中国官场的习惯,丁汝昌是司令官,级别较低的舰长刘步蟾理当腾房 。否则就是跋扈,不懂规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