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考乌龙多 考官用鼻烟壶决定考试成绩( 二 )


乌龙校对:斗大的错字没看出来一路通关到考取
光绪三年,即1877年丁丑年,当时的何德刚作为一个学生,还在参加会试,有一位被他称为“昭兄”的和他同场考试 。在考写诗的那一场上,这位“昭兄”一点也不“昭昭”,犯了点小糊涂,把“痕”错写成“浪”,当时心里疑惑了一下,没有下决心改,于是交卷 。之后心里懊丧得不得了,认为自己此番必定落榜 。
结果呢,竟然高中了,高兴之余,他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考卷改出来之后,还有复审,当时叫“磨勘”,不太准确地说,还要把试卷再校对一遍 。“昭兄”悲观地认为自己可能还要补考:“补殿” 。出人意料地是,居然还是通过了复审校对这一关,高中了 。
这个斗大的错字,就这么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一道道高文化人士的关卡,带着“昭兄”金榜题名 。
何德刚这么解释:“场后试卷,房考必覆校一次,尽可设法改正;或云,磨勘亦有勘不出时候皆未可知 。”考试后的试卷,有关负责人“房考”会再复审校对一次,并尽量摘出来改正,但也未必能百分之百地保证,总有漏网之鱼,“昭兄”逮到了一条幸运的“漏网之鱼” 。
当然,以上例子并不能推翻古代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然而,事物皆有多元的一面,这些应该比较真实的故事,也能让严肃的历史有着滑稽搞笑的一面,读来可增乐趣,也可警醒办事人要认真负责,尤其是决定别人命运的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