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这一仗最解气我方无人伤亡美军被虐成菜

在美国和韩国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中,曾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地名—— 。1950年11月29日,这里发生了一场令各国军人肃然起敬的阻击战:志愿军一个步兵排,在对手100余架次战机和50余辆坦克的轮番攻击下,巧妙地利用地形,仅靠手中的轻武器顽强的阻击了拼死逃命的美军,歼敌215人,自己无一伤亡 。
1950年11月28日夜 。朝鲜北部,三所里通往龙源里的小路上,一支身着黄色棉服的队伍正奋力疾行 。他们的军服上没有任何标识,但纪律很好,千余人的行军纵队除了有力的脚步声和沉重的呼吸声,听不到一个人讲话:他们装备简陋,大多数人扛着步枪,最重的火器只是轻、重机枪 。朝鲜的寒夜中,士兵们敞开棉衣,呼出的热气和身上冒出的热汗,使队伍上方的空气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白雾,仿佛一种令对手不寒而栗的强烈气场 。这只队伍的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 。
志愿军已经发起了第二次战役,彭德怀的铁拳正在挥出 。38军的任务是向军隅里、三所里猛插,切断敌退路,配合正面的志愿军第39军、40军围歼美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13师进行了彪炳军史的大穿插,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先敌抢占了三所里,关闭了逃敌退路 。读者熟悉的《谁是最可的人》,记叙的就是38军在三所里松骨峰的惨烈阻击战 。三所里的战斗刚刚打响,113师侦察分队报告:“发现美军有迹象向三所里以西的龙源里逃窜,龙源里有可能成为美军的又一条逃路 。
源里地处丘陵地区,在三所里的西面 。它不仅北通价川、军隅里,南通顺川、平壤,而且它的北面有公路可与三所里相连,相距不过几十公里 。因此不仅在三所里碰壁的敌人会转道龙源里,而且从清川江南撤的美军也可能从这里逃跑 。不迅速守住龙源里,敌人的逃路还是切不断 。113师师长下达了死命令:“命令担任第二梯队的337团,拼死也要赶到龙源里,死死守住龙源里 。” 军情紧急,337团立即猛扑龙源里 。担任左前卫的1营1连将尖刀排的重任交给了2排,排长郭忠田 。向龙源里进发时,2排已经5天5夜没正经睡一觉了,加上中间2昼夜的激战,战士们疲惫不堪,一边走路一边睡觉,后面的战士常常撞到前面的战士才清醒过来 。在地图上用尺子量,三所里到龙源里的路途不到10公里,但为了抢时间,部队要在崇山峻岭中穿过去,悬崖峭壁、荆棘丛生,根本没有路,全排从荆棘中劈出一条路,衣服几乎被荆棘扯烂 。
下山更难 。山陡,又有积雪,急红了眼的部队走这样的路极易发生危险 。郭忠田让大家把带的绳子接起来,拴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一个接一个滑到山下,大同江却横在了眼前,全体战士利索的脱了棉裤,迅速无声的跳进冰河里 。没什么挡的住这只英雄的部队 。
关于113师向三所里和龙源里的穿插,美军战史有这样的记载:第9军第2师师长基瑟将军,乘直升机飞越军隅里上空,发现有数千难民沿大小道路南下 。根据美军的经验,难民总是先于攻击的军队到达 。其实,这些“难民”正是解放军的穿插部队 。衣着简陋的中国士兵,在超越人体极限的强行军中,顾不上保持军容,被基瑟误判为难民 。这个判断成为了悲剧的开始 。
11月29日凌晨,郭忠田的尖刀排终于插到了联合国军的心脏——龙源里 。这时美军还没有退下来,战场一片肃静 。郭忠田登上葛岘岭主峰,审察着战场地形 。主峰虽是制高点,但面对有空中和炮火优势的美军,这里太突兀了,一旦战机临空,部队只能白挨炸 。顺公路望去,岭北侧有一个山包 。巧的是公路在此正好有一个拐弯,任何车辆行驶到这里都必需减速更妙的是,山包靠公路一侧宛如刀削一般,坦克、装甲车肯定爬不上来 。山包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下,一个天然的石洞仿佛是天然的掩体,可以防炮,放一个班进去没问题,山包距公路才50余米,非常便于步兵发挥火力 。再看山包两侧,几个山头上都有志愿军的阻击阵地 。郭忠田不由的心花怒放,他决定不按照上级的布署 。转而将主阵地设置在小山包上 。排里的重机枪安置在巨石附近,郭忠田亲自撑管,打起来后可以左右开弓,4、6班部署在巨石两侧,5班作为机动力量 。至此,作战部署完成 。
阵地确定后,战士们都想抓紧时间打个盹,郭忠田却下严令:“全排立即抢修工事,谁也不许睡觉 。”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国军队的土工作业 。当武器装备逊于对手时,土工作业往往能扭转劣势,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孤军深入的山崎大队利用优良的武器据守环形工事,八路军屡攻不克,李云龙团正是用土工作业,将阵地距离缩短到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从而消灭武器占优的敌人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郭忠田深知土工作业的重要性 。他对全排的要求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扔,三件东西不能扔,一是武器弹药,二是干粮袋,三是小铁锨 。每次打扫战场,郭忠田都会命令每个战士都要拣一把轻便、刃口好的工兵锨 。郭忠田逐个检查着工事,但仍不满意 。他和美军交过手,领教过美军的火力,他对着疲惫不堪的部队下达命令:“到主峰上再造一些假工事,来个真假猴王 。”后来的战场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假工事起了生死攸关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