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的行政风格是怎样的 北宋王钦若为官如何( 二 )


帝听了有些不痛快,未等他开口,钦若又加尖:“陛下闻博(赌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 。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原来就认为寇准“刚直难独任”的真宗经钦若这样一挑拨,对寇准产生了疑虑,景德二年就用王旦为宰相,将寇准降为刑部尚书,知陕州 。寇准虽然背了黑锅,但他的爱国精神和优良的政治品质却为人民所承认,故在戏剧中,他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出现的 。
嫁祸于人
宋真宗咸平年间,王钦若为科举主考官 。考生临津任懿为录取开后门,间接通过王要好的一个僧人惠秦搭桥引线,送了三百五十两的贿赂银票到王家撮成其事 。其时王在试院监考,任懿这名字,是王的妻子李氏暗中写在他家奴仆祁睿的手臂上,祁睿以进试院给王送汤饮为名而告诉王的,任懿的贿赂银数也由祁睿同时告诉了王 。这场腌脏交易虽然做成了,但事后为人检举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并疏请皇上要逮钦若归案惩处 。
御史拷问任懿作弊情节,任说:妻兄张驾认识考官洪湛,曾与张一起到过洪家里说过考试开后门的事;但后来真的贿赂行事,是间接通过僧人惠秦等人暗中进行的,被贿赂者是谁他不清楚 。拷问祁睿、惠秦,虽承认干了这上述勾当,但于太常寺另外鞫问王钦若时,王却将祁睿、惠秦口供全盘否定 。且说祁是前几日才到他家为佣的(祁原是王任毫州判官时小吏,虽跟随王多年了,但祁的户藉一直在毫州,后来才移来王家,故王诡称祁前几日来他家为佣),还不信任祁,祁也不可能干这种勾当 。说到与惠秦的关系,王承认彼此友情甚厚,但惠秦从未登过他家的门 。
因王的狡辩,这两点都落实不了 。鉴于王当时是真宗的红人,法司不敢深究,最后把这考场贿赂舞弊事落到考官洪湛身上,既削籍,又流放儋州以死 。当时人们虽知洪是冤案,但因王当时是副宰相,权势大,谁也不敢出来抱不平 。
抢功为己
这也就是群众说的一句俗话:“取到经是唐僧的,犯了祸是孙猴子的 。”这里举修纂《册府元龟》为例 。王钦若与寇准不和,罢为副宰相兼任刑部侍郞、资政殿学士后,宋真宗命他与杨亿等人主修《册府元龟》一书 。该书专录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所录以正史为主,兼及经、子、集 。全书正文一千卷,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 。每部有“总序”,类似小沿革史;每门有“小序”,类似每门的总论 。
《册府元龟》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开始修纂,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完成,前后共八年 。在修纂过程中,因每修辑一部分要向真宗汇报,如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则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以谢皇上;如果出了毛病,受到真宗的谴问时,则推卸责任,叮嘱书吏说是杨亿等人干的 。
奸邪险伪
王钦若诸于上述的“奸邪险伪”,大中祥符七年马知节与王一起在枢密院任事时,马曾当着真宗的面进行揭露丑诋,曾使王一度罢了宰相;但因王能委曲、巧合帝意,卖力为真宗上玉皇尊号、建祥源观等等,而王本身从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时,在宜春的湖岗寺和奉新华林书院读过书,这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有深厚影响),特别是当了大官后,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书仪制》、《五岳广闻记》等书,校刊道书数百卷),“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真宗对他有种特殊感情,罢相后不久,又官复原职,重登相位,他的龌龊行径不能得到彻底揭露 。
真宗死,仁宗即位,钦若又献《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 。钦若最后染疾归家,“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 。“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在此情况之下,钦若的龌龊行径更得不到揭露 。只是到了以后,仁宗的头脑冷静下来,可能听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体验,才对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
【王钦若的行政风格是怎样的 北宋王钦若为官如何】地域之见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有的同志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证来看,似乎是肯定 。如《历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任爽在《唐宋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地域特征》一文中说:
唐宋之际,南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的根本改观,同时给南北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当时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表现出鲜明的南北分野的特色;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由西北移向中原,再由中原移向南方,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包含了极为复杂的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