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会战日方充分的准备 战场上首次使用闪击战( 三 )


除了以上的170多门重炮以外,每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尚有山炮野炮56门,两个师团即达112门和配属的8个迫击炮中队(这还不算日军联队,中队,小队配备的92步兵炮等一线作战火炮) 。
这样一算,也就是101师团和106师团用于攻破修水国军防线的重炮高达300多门,日军参战炮兵的总人数几乎和进攻的步兵相等了 。
这是连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日军重炮密度强度都无法企及的可怕数量 。
至于国军方面,可怜一个第九战区居然只有一个苏制野炮营9门火炮,另有一个机动炮兵团30多门火炮,整个战区可以使用各种口径火炮只有约50门而已 。
以上的就已经够触目惊心的了,更可怕的是,冈村宁次此次还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式 。
此次南昌会战,日军炮兵和步兵的比例几乎是1:1,这在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是极少有的 。当然,大量使用炮兵让日军短时间内就突破国军坚固阵地,也大大减少了伤亡 。日军重炮部队还是相当厉害的 。冈村宁次的闪电战
冈村宁次花费了4个多月时间,对赣北国军阵地做了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国军重兵驻防的修水河阵地 。
该军的作战主任参谋宫崎周一大佐,参谋天野正一中佐,几次乘飞机至修水以南,对鄱阳湖两岸,南浔铁路,虬津、滩溪、万埠等地的公路、九岭山区北部的地形,守军在修水以南、南昌附近的工事构筑,防御体系,兵力配备,重武器位置等战场情况进行了空中侦察;选定了渡河点和进军路线,为强渡修水提出了集中使用航空 兵和炮兵的方案 。
日军还将空中侦察的结果和照片,分发到每一个军官手中,让基层军官也了解进攻的具体路线 。
冈村宁次和幕僚们分析局势,认为国军在南昌一线部署还是比较严密的,兵力虽然相对分散,但只要战争一开始,必然会集中起来 。江西省的地形其实对日军尚属于有利,因为江西的东南西都是山地,唯有北部属于丘陵地区,地形相对平坦,适合日军大部队移动 。
但如果采用日军传统的作战方式,也就是以步兵为主力,分路推进,最终在一点回合,恐怕无法速战速决占领南昌,有可能陷入持久战消耗战,这对于日军极为不利 。
以往日军作战完全以步兵为核心,以攻打徐州为例,三路日军分别从南边,东北面,北面三个方向进攻,最终在徐州回合 。
这种打法的优点是迫使国军分散兵力应急,这样便于日军各个击破 。同时从各个方向进攻,最后来个向心包围,可以合围歼灭国军主力 。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各路日军协调一定要好,不能出现某支部队前进的过快的情况 。因为一旦某支部队冲得太前,其它部队就无法有效掩护他,就容易出现孤军深入,被国军集中部队歼灭 。台儿庄战役的第10师团就是一个好例子 。
由于这种情况,所以这种打法的日军推进速度不可能很快,一般来说基本就是步兵步行的速度 。如果速战速决采用这种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 。因为国军是靠双脚走,日军也是双脚走,就算有汽车可以帮忙运输物资和部分官兵,大部分日军还是必须走路的 。所以国军日军前进速度差别不大,日军机动性的优势不大 。
冈村宁次此时分析南昌局势,认为采用传统的作战方式是不行的 。当时国军将3个军的重兵放在修水一线阵地,后方的部队不多,但距离也不远,最远的不过100多公里 。
一旦修水防线打响,国军援军各部立即会向一线开进 。日军突破修水阵地需要一段时间,等到前进到修水河南昌之间的时候,国军后援部队已经到位了,那么就是一场持久战 。
当时日军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持久战,打久了日军战斗力下滑,后勤补给也供应不上,伤亡就会迅速增加,这是很悲剧的,重蹈106师团之前的覆辙 。
那么,冈村宁次认为,此战既然目的不是歼灭国军主力,而是占领南昌,就没有必要分路合击,可以以一点突破,然后迅速闪击南昌 。日军必须在短时间内突破国军修水防线,然后以极高的速度推进,抢在国军后援部队到位之前攻占南昌 。
对于短时间攻破修水防线,冈村宁次认为很有把握,因为他为101师团和106师团配备了300多门重炮,这是旷古绝今的 。他预计顶多1天的炮击就可以把国军防线彻底炸平 。
但对于如何高速推进,占领南昌,一时却没有好办法 。因为日军步兵部队行军速度是有限的,就算全军轻装突袭,一天也走不了多远,人总不可能飞起来 。
就在冈村宁次素手无策的时候,他的作战主任参谋宫崎周一大佐建议使用装甲部队作为突击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