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卑鄙篡权 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同年冬天 , 二次北伐开始 , 蜀军围陈仓 , 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 。次年的建兴七年(229) , 三次北伐开始 , 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 , 诸葛亮出建威 , 郭淮退军 , 亮取二郡 。至此 , 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 。然而这数次北伐中 , 依旧不见李严等一干东州和益州集团骨干人士的踪影 , 相信李严他们对此肯定是会有意见的 。
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 , 也没有闲着 , 他积极地策反原蜀汉降将、曹魏的上庸守将孟达 , 在其中的一封信中曾以这样的语句来招降孟达:“吾与孔明俱受寄托 , 忧深责重 , 思得良伴 。”从这里可以知道 , 他一直以来对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这一重要的政治地位 , 是时刻不忘的 , 也是时刻以此为己任的 。但蜀汉前后三次北伐这样重大的行动 , 诸葛亮都没有一丝让他参与的做法 , 也是肯定让他十分不满的 , 因此他除了发出前面所说的“求以五郡置巴州”等等表示不满的信号外 , 还以另一种方式展开了对诸葛亮一直以来排挤他这一举动的反击 。
他在一次给诸葛亮的信中“劝亮宜受九锡 , 进爵称王” , 这和孙权劝曹操称帝相仿佛 , 但又很难说清楚他是想把诸葛亮摆上众矢之的位置 , 还是在嘲讽诸葛亮 。总之不管怎么样 , 诸葛亮很清楚李严这一举动绝没安什么好心 , 因此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上这个当:
吾本东方下士 , 误用于先帝 , 位极人臣 , 禄赐百亿 , 今讨贼未效 , 知己未答 , 而方宠齐、晋 , 坐自贵大 , 非其义也 。若灭魏斩叡 , 帝还故居 , 与诸子并升 , 虽十命可受 , 况于九邪!《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
不过诸葛亮这话却有点前后矛盾 , 前面他说“吾本东方下士 , 误用于先帝 , 位极人臣 , 禄赐百亿” , 似乎对目前位极人臣的状况已经心满意足 , 但后来话锋却急转直下 , 称王受九锡 , 就成了有着自己封“国”的诸侯 , 乃是那个时代人臣所能达到的巅峰 , 诸葛亮在回绝了这一不知道是有着什么居心的建议后 , 在结尾时又偏偏来上了一句“虽十命可受 , 况于九邪” , 这话就与他前面表现的心满意足的态度产生了矛盾 。
这样的话出自诸葛丞相之口 , 与他历来被说成“谨慎谦恭”的风格是极不相称的 , 但我却以为这才是他个性和思想的真实写照 , 他虽然拒绝了李严的建议 , 但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他自傲的乃至于漠视刘禅的态度 。陈寿对他的评语 , 有几句是相当中肯的:
亮之素志 , 进欲龙骧虎视 , 苞括四海 , 退欲跨陵边疆 , 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 , 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几句 , 一说出了诸葛亮的生平抱负是“进欲龙骧虎视 , 苞括四海 , 退欲跨陵边疆 , 震荡宇内” , 二说出了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 , 表现出他自视极高、当世不做第二人想的态度 , 实际上诸葛亮的一生 , 都是围绕着这几句话而展开的 。
建兴八年(230) , 魏大将军曹真三路攻蜀 , 诸葛亮拒之 , 随即准备第二年出军进行第四次北伐 。这回他再次要求李严率军北上汉中受他节度 , 诸葛亮在后来列举李严罪状的表章中 , 对李严当时的反应是这样写的:
去年臣欲西征 , 欲令平主督汉中 , 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 。臣知平鄙情 , 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 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 , 隆崇其遇 , 以取一时之务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
李严这个时候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 , 显然正如诸葛亮所言的那样是“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 而李严以司马懿等开府辟召为借口向诸葛亮逼利 , 也并不是随便拿来就用的借口 , 他对诸葛亮开府而他没能享受同等待遇一直是耿耿于怀的 , 此刻他看似随便地举了这么一件事情做例子来逼诸葛亮 , 事实上正是表达了他北上汉中的条件 , 是要得到他这个和诸葛亮并列的托孤重臣所应该享受的待遇 , 也就是要和诸葛亮一样 , 可以开府选拔官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