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为什么定都洛阳?刘秀为何弃长安而定都洛阳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 , 在建都何处问题上倍受困惑 , 起初定都洛阳 , 然因其谋士张良言尽关中百般之好 , 以及当时为加强关中的统治 , 汉朝最终帝都于长安 , 而洛阳则作为“东都” , 直至王莽篡位 , 我们称其为西汉 。
在西汉王朝风雨飘摇之时 , 身为汉系子孙的刘秀则在宛城为光复汉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政权 , 之后力争群雄最终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再次统一华夏 , 再次建立汉朝 , 而此时之汉 , 则被后人称之为东汉 , 然东汉之得名 , 乃是因其定都洛阳 , 因洛阳地处长安之东 , 遂被后人称之为东汉 , 而汉光武帝刘秀为何弃长安而都洛阳?
公元25年六月 , 刘秀即皇帝位 , 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 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 。十月 , 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 , 刘秀“车驾入洛阳 , 幸南官却非殿” , 宣布定都洛阳 , 因汉为火德 , 忌水 , 故改“洛”为“雒” 。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 , 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刘秀为汉高祖九世孙 , 他所建立的新王朝也被认为是前汉王朝的继续 , 那他为什么没有依前汉旧制定都长安 , 却定都洛阳呢?后世史家和学者除了对地理形胜的肯定外 , 便是以历史上盘庚迁都为根据 。笔者认为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 。
长安地区历史上呈周期性繁荣 , 西周时定都长安 , 秦、西汉、西晋、隋、唐也都定都长安 , 可以看出 , 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 , 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 , 并利用八百里秦川的沃土滋润、壮大着自己的国力 。但是它们在使关中一带繁荣兴盛的同时 , 也把这一地区的地力耗尽了 , (如唐朝的皇帝就不得不多次“就食洛阳”)继之而起的王朝如继续定都与此 , 则发挥的余地甚小 。另外一个原因是王朝末期的动乱对长安地区的破坏 。王莽统治时期 , 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 , 人口锐减 , 满目荒凉 , 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 , 已丧失了继续为都的条件 。
【东汉为什么定都洛阳?刘秀为何弃长安而定都洛阳】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 , 他建立政权主要依靠起自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 , 他必须避开其它地方割据势力的锋芒 , 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企图 。同时 , 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汉王朝天下未定 , 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同匈奴对抗 , “退避三舍”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从地理位置看 ,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南岸 , 跨伊、洛、涧几条河流 , 北倚邙山 , 南对伊阙 , 东据虎牢 , 西有崤坂 , 素有“河山拱戴 , 形胜甲于天下”之誉 。按张华的说法 , 洛阳是一个恃险防御、虎踞龙盘的地方 , “调在中枢 , 西阻崤谷 , 东望荆山 , 南望少室 , 北有大岳三河之分 , 风雨所起 , 四阻之国” 。洛阳居天下之中 , 地理位置险要 ,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 , 伊洛平原地力肥沃 , 周围水路发达 , 漕运便利 , 可以很好地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 , 使皇帝坐镇中央 , 遥控天下 , 集中精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
正是基于以上各种原因 , 刘秀才最终放弃长安 , 定都洛阳 。历史证明这一选择在当时是明智的 , 它对于维护东汉的统一稳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由此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阶段 , 继东周之后 , 洛阳重又走上了中国历史政治的前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