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样拼写中国地名 北京为什么是Peking( 二 )


理论上说,采用当时业已流行起来的威妥玛拼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威妥玛拼音在邮政系统中的应用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
阻力之一来自于列强之间的争斗 。当时中国邮政系统由法国人帛黎控制,威妥玛拼音则是英国人制造的产品 。其英语色彩极其浓厚,拼读方面也相对照顾英语人群 。因此在法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邮政系统中不受欢迎 。
不过,当时邮政系统附属于海关,海关的头面人物则是英国人赫德,只可惜他虽然是英国人,却并不待见威妥玛拼音 。
地名标准化对邮政系统至关重要,标准地图也是其中一环 。
赫德在汉语拉丁化方面是个狂热的本地化支持者 。他认为威妥玛拼音拼写的是北京音,用北京音来拼写各地方的地名相当不合适 。在1906年之前,他就三令五申要求邮政官员递交地名拉丁化拼写时不要采用威妥玛拼音,而应该采用当地方言 。
在不支持威妥玛拼音的法国人和他们特立独行的英国老大赫德的共同作用下,邮政式拼音应运而生了 。
虽然威妥玛拼音表面上如此不受待见,但其实际上依旧是邮政式拼音的基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邮政式拼音也并未采用当地方言拼写,仍然使用官话 。但是这个官话却不是北京话 。
明清两代,南方士子使用的南系官话一向占据了标准音的位置 。到了清朝后期,虽然北京话的地位渐渐升高,但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标准音并没有突然就完全转移到了北京话 。以明朝早期南京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旧官话仍保有相当地位 。
【外国人怎样拼写中国地名 北京为什么是Peking】巧合的是,威妥玛拼音的改良者翟理斯汉学造诣深厚,除了改良拼写北京话的威妥玛拼音之外,他还创制了一套所谓“南京音节表”的汉字拉丁化系统 。
所谓南京音节表系统,并非清朝末年南京地区的方言,而是反映了更加古老,在南京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但仍然作为一个理想标准的官话读音 。这种官话分尖团,有入声,存留有iai等韵母,颇为类似昆曲清唱中所使用的南曲音,正是反映了明朝官话的特征 。
由于邮政式拼音的基础是南京音节表,因此拼写上比威妥玛拼音保守得多,如青岛拼为Tsingtao,重庆拼为Chungking,山西是Shansi,陕西是Shensi,镇江是Chinkiang,天津是Tientsin,济南是Tsinan,无锡是Wusih,承德是Chengteh 。温宿是Wensuh 。尖团入声俱全,甚至有“镇”读chin,“陕”读shen这样更老的特征 。
此外,邮政式拼音对威妥玛拼音的外观也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如音节中间的-u-和尾巴上的-u都改成了w 。安国拼为Ankwo,广西拼为Kwangsi,锦州则是Kinchow 。
只不过,邮政式拼音的目的是方便邮政系统,并非让人学习汉语 。因此对于威妥玛拼音中以’反映的辅音送气与否的区分,邮政式拼音完全不加理会 。以至于江苏常州与福建漳州在邮政式拼音中完全不能区别,都是Changchow 。
而对于南方,主要是闽粤地区的部分地名,邮政式拼音则确实实践了赫德的理想,采用了当地方言 。
厦门在邮政式拼音中拼为Amoy即用了闽南语的读音 。同样,厦门的外岛金门则为Quemoy,亦为闽南话的读音 。有趣的是,现代厦门话中厦门读E-mng,Amoy的读音反倒和漳州话Ae-mui更加接近 。厦门早期的方言记录恰恰显示,当时刚刚兴起的厦门正存在类似漳州的读法,只是厦门话音系稳定后这两个字更加偏向泉州了 。
而在广东,采用方言读音则更加系统,汕头即拼为Swatow,反映潮汕话的读音 。而大量的地名都采取广州音或者客家音拼写,如佛山是Fatshan,茂名是Mowming,梅州是Kaying(嘉应),惠州是Fuichiu,韶关是Shiuchow,湛江是Tsamkong 。
但是这些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北京和广州拼写为Peking和Canton 。
Peking和Canton其实也属于邮政式拼写,它们应用了邮政式拼写的一条原则——已经使用广泛的传统地名拼写不予更改 。
Peking很早就用来表示北京,这个拼写并不是因为洋人听中国话听讹了,而是因为在明朝的官话中,北京和Peking的读音确实很相似 。只是英语中后来e的读音自己发生了变化,因此变得更加不像了 。而Canton则是来自早期西方人用“广东”指代广东省城广州的习惯 。作为广东地区历来的首位城市,提到广东即让人明白所指广州也可以理解 。类似传统拼写还包括烟台的Chefoo(芝罘),苏州的Soochow,福州的Foochow等 。
邮政式拼写虽然系统性不高,但由于其灵活易用,一度是中国地名最常见的转写,甚至早期一些出国的中国人,其姓名拼写也与邮政式颇为类似 。如二战期间挽救了接近100条生命的钱秀玲女士,其西文拼写就为Siou-Ling Tsien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