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老婆 带你了解包拯的家庭成员
说起包拯的老婆,这个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因为我们只关注了包拯的断案破案,对于包拯的家庭却很少有人知道或者探究过,历史记载中,包拯的老婆并不是一个,他有两妻一妾 。
包拯的老婆是谁?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的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 。包公清廉的一生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包青天”的荣誉中有董氏一半的功劳 。
董氏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 。她与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我会像对亲生父母一样侍奉他们,你放心去应试吧 。”于是,包拯留下贤惠的妻子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 。后来,包拯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 。由于父母年迈不愿远行,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 。为尽孝心而抛弃官位,包拯此举不仅没有惹恼妻子,反而赢得了妻子的敬重 。董氏理解丈夫“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奉养双亲 。11年后,包拯的双亲都过世了,包拯才出任知县,踏上仕途 。这期间,董氏无怨无悔地伴其左右 。
在包拯从政的岁月里,董氏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包拯,在政治上也常常扶助、支持他 。包拯经常当面向宋仁宗秉直谏言,一次在朝堂上,包拯因为一件事说话太激动,唾沫星子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 。虽然宋仁宗没有当面责怪他,但包拯退朝后想起朝堂上的事,不免闷闷不乐 。善解人意的董氏了解到原因后,回后堂穿上诰命夫人的服饰,庄重地对包拯说:“你是为国家说话,就是皇上怪罪下来,我也愿和你一起受罚 。只希望你今后在朝堂上继续为国家、为百姓直言面谏 。”一席话,董氏深明大义、外柔内刚的性格展现无遗 。
因此可以说,包拯清廉一生、誉满朝野的背后,有着董氏不可忽视的功劳 。
包拯(999-1062),字希仁,汉族,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天圣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
据出土于1973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铭记载了包拯的老婆是谁:包拯先后有三妻,分别为张氏、董氏和媵孙氏(媵指随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 。包拯的大老婆董氏,生长子包繶,包拯长媳崔氏,19岁嫁给了包繶 。20岁守寡 。崔氏有一子,早夭 。包拯的小老婆是孙氏,生一子包绶,包绶5岁时包拯去世,崔氏把包绶养大 。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 。二十八岁考上进士 。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 。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 。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
刻苦读经 。包拯的父母是农民,以耕作为生,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 。包拯五岁开始识字,十三岁读完四书五经 。农忙时,他帮助父母下田做农活,农闲时,就寄居在城南的一座古庙,埋头钻研学问 。他对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最有兴趣,常常一卷在手,废寝忘食,三更灯火五更鸡,从来不知疲倦 。十年寒窗苦读,到二十八岁去考进士时,他已经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学者 。
初入仕途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 。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 。接着,又任命他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 。后来,朝廷又委派他到家乡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打道回府了 。
立志做清官 。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包拯才离开乡村,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职 。他住在小客栈里,夜晚守灯苦读,写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