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清朝国旗和国歌 清朝国旗什么样?( 二 )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 ,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 , 原来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起来 。但在刚开始 , 清朝统治者仍然顽固地以“天朝上国”自居 , 认为欧洲来的这些国家都是些不足挂齿的“蛮夷小国” , 不需要与他们平等的外交活动 , 自然也不必和他们一样张挂国旗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 , 清政府才逐渐认识到制定一面国旗以作为国家象征的重要性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入中国 , 开始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 。中外水师如果同处一块水域 , 免不了生出许多冲突 。由于没有统一的官船旗号 , 大清水师在与西方海军的交涉中吃了许多哑巴亏 。1862年 , 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 , 英国人硬说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 , 拒不负责 。恭亲王奕?痛定思痛 , 开始考虑在海军中制定一面统一的旗帜来区分中外船队 , 于是找两江总督曾国藩商量相关事宜 , 曾国藩表示赞同 。奕?提供给曾国藩参考的方案是“黄色龙旗” , 而曾国藩考虑到“黄色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的形态接近 , 为避僭越之嫌 , 提出将“黄色龙旗”削去一角 , 成为一面形制特异的三角尖旗 。1862年(同治元年)10月17日 , 清廷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旗帜方案: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 , 以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 , 就这样 , 龙旗在外交层面上具有了王朝或者说国家的象征意义 。
虽然设计龙旗的初衷是用作水师官船的标志 , 但由于清政府没有其他可以用作国家象征的旗帜 , 这面龙旗事实上已经被外国人视作大清国国旗 。据何如璋1877年《使东述略》记载 , 大清使团船近内口时 , 要停下来施炮二十一声 , 桅杆升日本国旗 , 日本戍兵也在对面升龙旗 , “炮如其数 , 互相为敬” 。至迟到光绪初年 , 龙旗的使用范围已经从船上扩大到陆上 。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 , 中国展馆北向建木质大牌楼一座 , 上书“大清国”三字 , 两旁有东西辕门 , “上插黄地青龙旗 , 与官衙一式 , 极形严肃” 。1881年(光绪七年)9月 , 清政府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 , 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 , 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 。
由此可见 , 最早在外事场合使用的龙旗 , 是一些外国机构或个人自作主张替中国使团设计、制作 , 并应用于外交仪式上的 。龙旗作为涉外事务中的国家象征 , 大约在同治年间逐渐被中国官员所接受 , 但在对内明确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象征 , 则是更加晚近的观念 。1888年 , 在李鸿章等人主持下 , 才在《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国旗”这个新概念“按西洋各国 , 有国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别” 。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 , 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 , 而中国却无旗可挂 , 深感有失“天朝威仪” , 于是上奏慈禧太后 , 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 , 请求颁制国旗 。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 。经过多方征集筛选 , 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 , 供慈禧太后选定 , 最后依然决定使用黄龙旗(黄底蓝龙抢赤珠)为大清国国旗 , 含义是: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 , 象征皇帝 , 按照五行之说 , 中央属土 , 土为黄色 , 亦为满清之色 。1889年3月 , 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善后局按照新规定绘制国旗: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形 , 黄色 , 中嵌青色飞龙 。5月 , 出使美国大臣张荫桓奏请按《北洋海军章程》 , 以长方形龙旗为国旗 , 斜幅龙旗为商旗 。是年 , 新样式的国旗正式启用 。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面国旗 。如此算来 , 从1862年到1889年 , 中国近代第一面国旗从雏形到定型历时将近三十年 。
说完国旗 , 接下来说说国歌 。国歌与国旗一样 , 都是欧洲近代的产物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 。1569年 , 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 , 高唱《威廉·凡·那叟》(奥兰治的威廉)冲向敌人 , 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 。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 。后来 , 这首歌曲成了荷兰的国歌 。从此以后 , 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 , 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