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雄信誓死不降还是因仇被杀?揭其死亡真相

这些天已经接连介绍了瓦岗军中的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裴元庆、徐茂公的历史原型,他们确实参加过瓦岗军起义人生经历,他们的在隋末唐初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介绍瓦岗军中另一位十分重要的英雄——单雄信,讲述一下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最后的死亡真相 。
在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作品中,单雄信名通,字雄信,绰号“赤发灵官”,是山西潞州二贤庄的庄主,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九省五路绿林总瓢把子 。他为人仗义豪爽,义薄云天,被人们称为“义薄云天小关羽” 。在秦琼当锏卖马之际,单雄信多次出手相助 。之后与群雄聚义瓦岗,竖起反隋大旗 。之后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众将离心离德,最终单雄信离开瓦岗,投奔到洛阳的王世充麾下 。
然而史料中单雄信的记载却十分简略,据推测单雄信大约出生于581年左右,是曹州济阴人 。611年翟让在瓦岗地区聚众起义,单雄信与同郡好友徐世勣(即徐茂公的原型)前去投奔 。翟让任命徐世勣、单雄信二人为领兵将校,就这样二人成为瓦岗军早期的将领,并且二人成为翟让的心腹,与他关系十分友善 。由于单雄信本人骁勇善战,“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因此军中称呼他为“飞将” 。
此后单雄信等人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隋军,声势大震 。不久后翟让将李密奉为瓦岗军的首领,单雄信又参与了击杀隋朝名将张须陀之战,以及攻占黎阳、洛口等战役,并打败王世充,单雄信被封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官位在秦琼、程咬金之上) 。
【单雄信誓死不降还是因仇被杀?揭其死亡真相】617年11月瓦岗军发生内讧,作为瓦岗军的主要将领单雄信倒向李密一方,最终李密将翟让杀死,乱兵同样砍伤了翟让部将、单雄信的好友徐世勣,辛亏“单雄信等顿首求哀”,李密才将徐世勣“释而慰谕之” 。因此不难发现徐、单二人才是过命的交情 。
此后李密又率领单雄信等人打了几场胜仗,瓦岗军的势力达到顶峰,“有众三十余万,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 。”正所谓盛极必衰,618年瓦岗军先是在卫州童山与北上的宇文化及决战,实力大损,之后又在偃师与王世充所部决战,瓦岗军败北,李密所部土崩瓦解,单雄信与程咬金、秦叔宝等人投向王世充 。王世充封单雄信为大将军 。
由于鄙视王世充的为人,秦叔宝、程咬金、徐世勣等原瓦岗军将领先后投奔李世民,只有单雄信不为所动,小说中描述是因为李渊早年间曾误杀单雄信之兄,基本上为虚构情节 。不论真相如何,单雄信不投唐是确实事实,唐、郑(王世充的国号)交战,单雄信曾几次差点要了李世民的性命 。
620年7月,李世民率领大军攻取洛阳,王世充率3万精兵在慈涧布阵 。期间李世民率领“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单雄信率领“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 。单雄信挺枪而至,李世民明在旦夕之际,徐世勣大声呵止“此秦王也” 。史书记载,“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我想杀人无数的单雄信岂会被秦王的名号吓住?更多的因素应该是顾念与徐世勣的兄弟之情,这次才没有痛下杀手 。
621年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后,再次包围洛阳,期间李世民带领几十个随从在洛阳附近的榆窠打猎 。突然遭遇王世充的军队,“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或许是不该李世民命绝于此,大将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掩护李世民杀出重围 。单雄信并没有被尉迟敬德杀死,李世民也在一次逃出生天 。
小说中单雄信被捕后拒绝劝降,宁死不降唐,最终被斩杀,然而在现实中确实另一番模样 。621年4月眼见胜利无望的王世充选择开城投降 。作为王世充的党羽单雄信等人也被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和单雄信有着过命之交的徐世勣没有袖手旁观,他上疏苦苦哀求,称单雄信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并且请用自己的官爵来换单雄信一命,但遭到了拒绝 。
单雄信临刑之际,徐世勣悲痛欲绝,“对之号恸”,并从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单雄信吃,并言道:“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言外之意,虽然不能与你同生共死,但就让我的一块肉与你一同长眠与地下吧!就这样一代豪杰单雄信被杀于洛水河畔 。
据《旧唐书》记载,执意主张杀死单雄信的是唐高宗李渊,《新唐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但个人觉得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很有可能是唐军主帅李世民 。因为单雄信是在洛阳被处斩的,没有被押送到长安 。而当时李世民完全有权利选择不杀,或者押到长安后再做决定 。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会记仇,面对这个几次差点杀了自己的人,他并未留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