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流民入川造就大成国割据政权的建立

【西晋流民入川造就大成国割据政权的建立】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忠阵斩夏侯渊,汉中尽入蜀汉囊中 。曹军撤退之时,强制五万余氐人迁出故土,北上关中 。在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中,有一支五百多人的巴氐部落,首领名叫李虎 。这支部落一路向北,最后定居在关中的略阳郡 。李虎与儿子李慕、孙子李特,祖孙三代任职于略阳郡,如果不出变故,他们将一直在略阳郡生活下去 。
但是变故发生了 。西晋元康年间,以武威太守兼任护东羌校尉的马隆病死在任上 。马隆统御秦、凉两州戎事已有十余年之久,在其恩威并用之下,匈奴、鲜卑、羌人、氐人安分守己,关中平静了十余年 。他死后,雍、秦两州的羌人、氐人一时俱反,氐人首领齐万年自称皇帝,战火蔓延整个关中 。祸不单行 。关中又发生了大范围的饥馑和瘟疫,当时长安以西赤地千里,斗谷万钱 。关中百姓开始向汉中逃难,成为流民 。
迁居略阳的巴氐部落也被迫加入到流民的行列,一路上,不断有流民投靠他们 。巴氐李氏的第三代首领李特有兄弟五人,长兄李辅官职不详,老二李特“身长八尺,雄武善骑射,沉毅有大度”,三弟李庠“弓马便捷,膂力过人”,四弟李流“少好学,便弓马”,五弟李骧也是骁勇善战之人 。第四代人中也不乏青年才俊,如李特之子李荡、李雄、李期,李骧之子李寿 。元康年间关中大乱的时候,李特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在南下汉中的路上,他的内心必定不是豪情满怀,而是充满了恐惧和悲伤 。关中流民大量涌入汉中,吃光当地的粮食后,继续南下,于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年底进入“天府之国”的巴蜀 。
据说,李特入汉中与西蜀交界处的剑门关时,叹息说:“刘禅有如此地,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周围的人闻言,都惊讶地看着这个花白头发的老者 。后世的史官们因此断定,早在入蜀之初,李特就产生了割据的野心 。到了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成都内史耿腾忧心忡忡地接连上书,提醒朝廷尽快处理蜀地的流民问题 。可惜这些奏章上得不是时候,它们抵达洛阳的时间大约在永康元年六月或者七月 。此前,赵王司马伦刚刚发动兵变,杀死了贾皇后 。耿腾的奏章提醒他,在西蜀还有一个贾后党人——益州刺史赵廞 。除恶务尽,于是司马伦矫诏任命耿腾为益州刺史,召赵廞回洛阳担任大长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