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
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说法一:
李白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 。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么?唐代的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 。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 。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 。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 。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雍容华贵 。诗写得苦大仇深,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八年抗战才考上的 。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 。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 。
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 。”以前我是个无名的人,你们看不起我都是应该的 。可现在我是新科进士,我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 。
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 。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还有一个就是游街 。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都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 。大把的钱往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 。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 。因为你在唐代考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
【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 。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借口: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 。但这是托辞 。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跟他的身世有关 。他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你判案的能力 。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 。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 。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 。“政审”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你是哪个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 。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 。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 。你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 。人都是这样的,你已经把我资格都剥夺了,我还奴颜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 。李白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 。这是李白的情结 。(摘自: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作者:檀作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说法二:
作为中国文学史中一个标志性人物,李白的能力毋庸置疑,那么,这么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为何终生不走科举道路,反而奔走豪门,通过“走后门”的途径进入仕途?
王元明说:有了“北门厄事件”这把“总钥匙”,这个扑朔迷离的千古疑案,一下子豁然开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