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以身作则厉行节约 毡毯用30年妃嫔不坐轿( 二 )


可是 , 时人对于康熙帝的俭省节约 , 或有微词 。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鲜使臣返国后向国王报告中说 , 康熙帝“贪爱财宝 , 国人皆称曰爱银皇帝” 。这应当如何解释?
原来 , 康熙帝不仅于宫中奉行节俭 , 在理政治国、处理国家财政问题时同样如此 。毋庸讳言 , 节俭方针的实施必然要触动统治集团内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 使贪官污吏的不法行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 从而引起部分官员的不满 。在这种情形下 , 身受其“害”的人牢骚满腹 , 微言相谤 , 也就难以避免 。所以 , 对康熙帝冠以“爱银皇帝”之名的“国人” , 应主要是指那些受到节俭措施冲击的官员 。
实际上 , 康熙帝在奉行节俭方针时 , 分寸掌握恰当 , 内外有别 。白晋对此深有感触 , 曾记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节制个人的开支 , 同时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国家的经费 。只要是为了帝国的福利 , 哪怕花费千百万他也在所不惜 。修缮公共建筑 , 保持江河管道的畅通、建桥、造船等 , 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贸易的事情 , 他动用巨款十分慷慨 。因此不难断定 , 他不为个人妄费分文 , 完全是出于贤明的节约 , 以便把金钱用于帝国真正的需要 。
勤俭之根源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实施各种节俭举措 , 注重以身作则 ,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虽然是在清朝定鼎北京以后出生 , 但满洲入关前崇尚勤俭、“敦朴为风”的传统对康熙帝仍有较大影响 。他对儿孙们说:“朕生性不喜价值太贵之物 , 出游之处所得树根或可观之石 , 围场所获野兽之角或爪牙 , 以至木叶之类 , 必随其质而成一应用之器 。即此观之 , 天下之物虽最不值价者 , 以作有用之器 , 即不可弃也 。”这体现出他以实用为本的价值观和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 。
另一方面 , 作为清朝初年的最高统治者 , 康熙帝所处的历史环境 , 也不允许他高枕无忧 。在位60多年间 , 先有辅臣鳌拜专权 , 接着又有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争、统一台湾之役、与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以及诸皇子争夺储位之事等 。在其继位初期 , 经济亟待恢复 , 漕运、治河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尚未解决 。如此紧张、多事的客观形势 , 要求他必须慎言慎行 , 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 , 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
【康熙以身作则厉行节约 毡毯用30年妃嫔不坐轿】康熙帝勤政爱民 , 一生多有建树 , 奉行节俭是其各项重大方针、国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这种深谋远虑、戒骄戒躁的务实作风 , 值得后人借鉴 。当然 , 康熙帝的节俭和简朴 , 都只是相对历史上一些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帝王而言 。尽管他不断制定各种节省方案 , 但清宫的日常耗费 , 依然触目惊心 。显然 , 他的种种节约措施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王朝的固有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