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谁在为元宇宙窒息?

创事记|谁在为元宇宙窒息?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文烨豪
来源:光子星球(ID:TMTweb)
过去的2021年 , 不管是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 , 还是Facebook更名Meta , 无一不向外发散着风口到来的信号 。
而元宇宙 , 这一源于小说《雪崩》中的概念 , 在30年后重新走入了大众视野 。
通俗地讲 , 所谓元宇宙即映射人类虚拟替身的虚拟世界 。 但在当下的语境里 , 元宇宙似乎被赋予了多元含义 。
根据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的表述 ,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 而特斯拉CEO马斯克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元宇宙更像是流行的营销术语 。 ”
各方表态不一 , 但元宇宙概念爆发却有目共睹 , 而随着各路玩家入局 , 战火也燃到国内:
字节跳动在VR赛道动作频频;阿里成立元境生生入局元宇宙;腾讯曝光元宇宙项目Z PLAN、拟收购黑鲨科技转向VR设备;百度则匆忙上线希壤App , 意欲咬下了元宇宙的螃蟹 。
风口当头 , 跳入赛道的玩家显然不止一向敏锐的互联网老炮 , 一众游戏、智能设备、社交、科技企业争相靠向元宇宙 , 借助概念的催化在资本市场掀起狂欢 。
大热之下 , 所谓的元宇宙 , 元向了何方 。
内容黑洞
当下 , 元宇宙所承载的虚拟空间 , 无疑是荒芜的 。
2021年末 , All In元宇宙的Meta在旗下VR平台Horizon Venues举办了三场元宇宙演唱会 , 免费向OculusVR用户开放 。
为此 , Meta不惜财力 , 请到了Young Thug、DJ David Guetta及The Chainsmokers , 堪称豪华的阵容背后 , 似乎暴露出了Meta的司马昭之心 。
显然 , Meta此举 , 意在复刻2020年Travis Scott在《堡垒之夜》中举办演唱会时的盛况 。 后者作为虚拟演唱会的巅峰 , 共计吸引了超1000万玩家在游戏中观看 , 开场曲《THE SCOTTS》直接登顶Spotify全球榜 。
【创事记|谁在为元宇宙窒息?】根据Oculus官网信息 , Meta元宇宙演唱会最热的一场 , 观众数也只有区区1.8万 。
而与《堡垒之夜》中光怪陆离的视效相比 , Meta所表现出的演唱会内容显得简陋与平淡 , 不仅如此 , David Guetta演唱会更是以2D直播视频替代3D场景 , 无人问津亦是自然 。
尽管狂欢与遇冷的背后 , 或存在着硬件制约、用户积淀等诸多理由 , 但感官层面的差距 , 显然是其难掀声量最直观的原因 。
其实 , 同样的故事 , 也在随后百度的希壤中上演 。
2021年11月中旬 , 百度上线“希壤”社交App , 12月21日 , “希壤”开放内测 。
在百度的话术中 , “希壤”将打造一个身份认同、跨越虚拟与现实、永久续存的多人互动虚拟世界 。
然而 , 用户反馈却与官方定义大相径庭——建模粗糙、卡顿穿模成为了主流评价 , 就连希壤负责人马杰 , 也称其现阶段只是一个负6.0版的元宇宙产品 。
国内外巨头接连折戟 , 暴露出了元宇宙内容层面的黑洞 。
放眼望去 , 元宇宙赛道除概念本身外 , 鲜有公司能拿出具备说服力的产品与内容 , 反倒是《堡垒之夜》制作商Epic , 借由自家引擎Unreal 5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
诚然 , 元宇宙概念被引爆还不到一年 , 企求赛道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诞生出优质产品未免有些苛刻 , 但即使将目光放长远 , 依然很难看到元宇宙从概念走向落地的机会 。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 元宇宙的概念布局仍集中于XR及游戏社交领域 , 技术生态和内容生态都尚未成熟、场景入口也有待拓宽 , 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
可见 , 元宇宙概念泡沫正当时 , 内核却仍处雏形之中 , 距离“投机者”嘴里的最终形态仍有着漫长的差距 。
而退一万步说 , 各路人马纷纷布局的XR及游戏社交领域 , 又真的能击穿元宇宙的内容黑洞吗?
硬软件制约
一般而言 , XR涵盖VR、AR , 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 , 打造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 。
当前 , 尽管VR设备受制于硬件技术 , 仍无法实现“去颗粒感” , 但随着技术迭代更新 , 产品层面已然褪去了早年的不成熟 , 分辨率、刷新率稳定提升 , 用户体验也正趋于改善 。
而随着各企业布局VR/AR赛道 , 相关硬件价格已逐渐实现亲民化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据芯片供应商高通透露 , VR设备 Oculus Quest 2销量已达1000万 , 表现远超市场预期 。 而根据IDC预测 , 2020-2024年AR/VR市场全球支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将达54.0% , 增长态势明显 。
从概念上看 , XR赛道同沉浸体验、镜像现实的元宇宙概念无疑是耦合的 。 但实际上 , 即使VR/AR硬件作为元宇宙的入口 , 但硬件载体走向朝阳 , 并不意味着元宇宙瓜熟蒂落 。
相反 , VR赛道或许正奔赴向同元宇宙截然不同的道路 。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 单纯通过VR设备体验3A级游戏的拟真场景并不现实 , 这类游戏仍需借助PC渲染画面与提供算力 。 以VR领域大名鼎鼎的《半条命:Alyx》为例 , VR一体机的性能很难支撑其运行 。
VR设备羸弱的性能限制了内容层面的想象空间 , 而靠VR作为锁钥的元宇宙想要实现拟真现实 , 要么外接PC , 要么降低画面品质 , 亦或是借助云游戏、串流等技术实现画面映射 。
但就目前来看 , 上述路径似乎并不畅通 。
首先 , 外接PC能够解决VR设备性能问题 , 同时也限定了用户物理层面的使用范围 , 使元宇宙的入口从VR设备转向PC , 而VR仅作为外设而存在 。
且不谈有多少人会为高性能PC买单 , 仅从场景出发 , 布局元宇宙的玩家们显然并不想打造出《头号玩家》中的“绿洲” , 而是试图在虚拟空间搭建社交关系 , 移动、便携几乎是必选项 , 固定化的终端设备难有未来 。
要想让用户手中的VR设备“动”起来 , 元宇宙应用便只能降低画面品质以适配性能 , 这也是Meta所选取的路径 , 而基于Oculus的演唱会 , 画面表现力自然落后于PC端的《堡垒之夜》 。
而元宇宙应用一旦选取该路径 , 所谓的沉浸感就将沦为泡影 , 取而代之的是应用画面水平的降级 。
以Oculus Quest 2明星作品《生化危机4VR版》为例 , 其基底《生化危机4》早在2004年6月便已发行 , 即便制作团队有对其高清化打磨 , 但同业界一流作品仍有不可逾越的差距 。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 当前VR游戏还是属于比较轻度的游戏 , 类似于端游、手游的区别 。 而元宇宙应用依托轻量化入口 , 很可能会重蹈希壤的覆辙 , 让一众用户败兴而归 。
内容品质的阻碍在前 , 元宇宙应用还剩云游戏这一条出路 。
云游戏 , 即将游戏置于云端运行 , 服务商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 , 用户只需网络与显示设备即可 。
然而 , 由于网络传输限制与物理延迟的存在 , 云游戏模式想要彻底走通仍需时间 , 相较而言云游戏+元宇宙的组合看上去会更长远一些 。
因此 , 除Meta All In元宇宙之外 , 巨头布局XR设备似乎另有目的 , 相比元宇宙这一空洞的概念 , 切入硬件生态似乎更为务实 。
而元宇宙内容层面的欠缺 , 并未因VR/AR赛道的热闹而消解 , 反倒因硬件制约下的代际差异而加深 。
困局之下 , 谁在为元宇宙的内容黑洞买单?
热概念与冷思考
倘若元宇宙落地 , 那首批用户理应为《头号玩家》里一个个游戏彩蛋而欢呼的玩家们 。
除同元宇宙概念情感互通之外 , 由于当下围绕VR展开的故事往往存在于游戏、影音领域 , 并不能复刻当年手机借通信功能覆盖大众的老路 , 用户基底是单一的 。
在此背景下 , 玩家群体作为VR设备的主力购买群体 , 向来便对产品内容质量极为苛刻 。 以去年火出圈的《赛博朋克2077》为例 , 纵使前期宣发再好 , 一旦内容出现BUG、不达预期等硬伤 , 就会从可能的现象级游戏沦为万人唾弃的半成品 。
因此 , 天生沾有“陈旧感”的元宇宙应用或许很难打动玩家们 。
而另一方面 , 对于元宇宙故事中重要组份NFT (非同质代币), 玩家群体更是嗤之以鼻 。
2021年12月 , 游戏公司育碧在旗下游戏《幽灵行动:断点》中上线了三款NFT游戏饰品 , 此举引发了玩家群体的声讨 , 而相关NFT产品上线后则销量惨淡 , 上限首日更是无人买单 。
对此 , 一位核心玩家告诉光子星球:“NFT所谓的数字确权除抬高游戏内商品价格外 , 并没有什么意义 , 如果厂商给游戏商品套上了NFT外衣 , 那游戏迟早会变成电子殖民地 , 大家都将泡在里面打工 。 ”
一面是内容黑洞 , 一面是玩家群体的警惕 , 无法吸引既定用户 , 又难以开拓更广的市场 , 围绕元宇宙的商业化种子或将难以播下 。
以百度为例 , 百度希壤已同蓝色光标达成战略合作 , 双方试图构建“元宇宙+营销”场景 , 但有消息称 , 百度游戏业务部门正处裁员的寒冬中 。 此番形势之下 , 仍显粗糙的百度希壤进退维谷 , 或将陷入“内容空洞—C端流量短缺—营销空间薄弱”的循环 。
根据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 舆论会对新兴技术爆发出的巨大期望 , 产生泡沫 , 而泡沫也终将在技术水平不达预期下破裂 , 进而到达漫长的恢复期与成熟期 。
然而 , 该曲线是否成立依托于技术本身的真实价值几何 , 而元宇宙只是概念 , 并没有技术本源充当支柱 , 一旦泡沫破裂 , 长期价值便将沦为伪命题 。
因此 , 现阶段元宇宙赛道倘若无法找到破局的出口 , 势必将痛饮败局 。 只是 , 簇拥着元宇宙概念的投机者们 , 真的关心元宇宙的未来吗?
在某个关于元宇宙的线上课程里 , 主讲人在元宇宙架构一栏 , 插入了无代码、低代码、数字孪生、隐私计算、区块链、AI、云原生等技术 , 仿佛一语道尽了近年科技媒体的主流话语 。
诚然 , 元宇宙概念背后的技术脉络繁杂 , 上述技术也确实能同其沾上关系 , 但某些同元宇宙毫不相关的产业硬靠元宇宙 , 则让人难以理解 。
今年初 , 2021年酱香系列酒全国经销商联谊会上 , 茅台集团总经理李静仁表示 , 要构建属于酱香系列酒的醉美“元宇宙” 。 或许 , 茅台同元宇宙 , 中间隔着一个中青宝的《酿酒大师》 。
如果说 , 茅台是硬蹭 , 百度是试水 , Meta是All In , 那中青宝 , 作为监管问询的常客 , 无疑是元宇宙赛道内最高级的一批玩家 。
2021年9月 , 中青宝宣布将推出元宇宙游戏《酿酒大师》 , 此后 , 公司股价一路飙升 , 2021年全年涨幅达252.7% 。 到了今年 , 中青宝似乎并未停止“布局”元宇宙的脚步 。
1月10日晚 , 中青宝披露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中青宝香港拟以0港元收购其宝德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拟更名为“保尔利德元宇宙数字平台有限公司”)51%股权 , 并试图将其打造为“游戏UGC平台的先驱者” 。
显然 , 中青宝此举 , 剑指翻红元宇宙概念的游戏UGC平台Roblox 。 隔日 , 中青宝股价应声大涨 , 引得深交所下发问询函 , “战绩”再添一笔 。
值得注意的是 , 就在“0元购”同期 , 中青宝还发布了股东拟减持公告 , 两大控股公司及实控人李瑞杰将在自公告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 , 减持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3%......
这让人不禁想起前述某元宇宙课程的评价栏 , 某学生写下的话:“感谢老师分享 , 让我对元宇宙有了初步认识 , 几个月前股市上掀起炒作元宇宙概念 , 有人提醒不懂不能介入 , 结果我最后看着别人赚钱 。 ”
显然 , 并不是所有陷入元宇宙疯狂的人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元宇宙 , 而是炒概念永远是最好的赚钱方式 。
注资元宇宙的投机者们成为了其最实际的追随者 , 在“别人笑我太疯癫 , 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心态中赚的彭满钵满 , 而本应热爱元宇宙的群体 , 却对由资本一手缔造的元宇宙热嗤之以鼻 。
那么 , 元宇宙的漫漫前路里 , 是谁在耕耘 , 又是谁在狂欢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