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探索太空新计划 中国如何走更远?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28日发布 。 过去五年 , 中国航天在哪些领域实现了突破?这些突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 , 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太空探索项目?一起来看 。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
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
白皮书显示 , 2016年以来 , 我国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 , 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 , 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 , 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 , 2016年至2021年12月 , 共实施207次发射 , 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 同时 , 我国航天重大工程更是亮点纷呈 , 收获满满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 , 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 , 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 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 , 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 , 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 。 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 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
航天科技投入产出比为1:10
助力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 , 目前我国在航天领域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 。 航天的高投入带来的高产出 , 整体效益十分明显 。
从卫星来看 , 目前 , 我国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 。 其中 , 通信卫星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 ,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 遥感卫星影像 , 有力保障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需求 。 除了卫星助力 , 航天技术在我们身边的应用还有很多 。
在灾情监测方面 , 去年 , 我国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 , 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 在确保卫星安全的前提下 , 星地密切合作 , 紧急启动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高频次连续观测模式 , 实时监测雨势、雨情变化 , 为实时天气形势研判和后续灾情评估提供高技术天基观测支持 。 在农业领域 , 2020年 , “巴威”“美莎克”“海神”等三场台风陆续登陆吉林 , 影响东北 。 而在长春市九台区 , 当地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技术打造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 , 为九台区的283个行政村 , 发送了及时、准确、清晰的灾情实况 , 为农户抗灾夺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
【探测|探索太空新计划 中国如何走更远?】长春市九台区加工河村五社村民刘少君:头一天晚上是台风 , 第二天早上我们书记及时通知到我 , 如果要是晚发现两三天的话 , 会导致农作物生芽和霉变 , 现在把水都及时的排出去了 。
在助力冬奥上 , 2021年9月10日 , 我国首辆国产雪车 , 正式交付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 , 实现了国产雪车从无到有的突破 。
中国航天科技一院703所结构复合材料中心副主任左小彪:这个结构跟航天非常相近 , 一个是气动 , 气动是负责外形的;一个是结构设计 , 就是做强度保证的 。 我们有控制 , 也有制造 , 最后有检测 , 和运载火箭体系是完全一样的 。
载人登月目标何时实现?
按照规划 , 未来 , 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 , 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 , 同时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 。 探月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三次任务 , 将在未来十年内陆续实施 。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 , 就是要初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
关于探月 , 白皮书透露 , 中国将在未来五年继续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那么 , 我国航天在2030年前 , 是否能够实现载人登月这一里程碑式的目标呢?来听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的解读↓↓↓
“羲和号”登天探日
已取得多项科学成果
关于探日 , “羲和号”的登天探日 , 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 “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 , 在一年的时间之内 , 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 。 目前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 , 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 , “羲和号”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 , 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 , 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 , 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 , 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 , 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 , 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 。 太阳的H-α谱线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 , 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 , 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 , 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 。
赵坚介绍 , 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 , 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 , 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 , 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 。 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 , 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 , 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 , 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 , 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