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未来五年中国航天这些大事值得你期待

过去五年 , 中国航天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取得哪些重要突破?未来五年 , 以重大工程为牵引 , 提升航天科技创新效能 , 中国航天还有哪些新目标?
28日上午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 , 以建设航天强国为主线 , 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未来五年主要任务 , 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 。
亮点纷呈
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
过去五年 , 中国航天加速创新发展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 , 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 , 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 , 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 , 2016年以来 , 截至2021年12月 , 共实施207次发射 , 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
此外 , 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也亮点纷呈 。 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 , 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 , 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 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 , 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 , 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 。 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 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
在农村及边远地区 , 通信卫星为1.4亿多户家庭开通直播电视 , 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 ,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大众出行、智慧物流、远洋运输、精准农业等领域 , 北斗系统广泛应用 , 为物资运输、人员流动提供精准定位导航;面对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多样化需求 , 遥感卫星影像累计分发超亿景……
“目前 , 我国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 , 航天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 为支撑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 。 ”吴艳华说 。
五年任务
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
完成火星采样返回
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 , 实施探月工程四期 , 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吴艳华表示 , 未来五年 , 中国航天将遵循创新引领、协同高效、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原则 , 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 , 以航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 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 持续提升科学认知、自由进出、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太空的全面能力 。
航天运输系统方面 , 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 , 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 。 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发展 , 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 , 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 。 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 。 面向航班化发射需求 , 发展新型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上面级等技术 , 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 。
载人航天方面 , 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 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 , 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 , 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 , 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 。 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 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 , 夯实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基础 。
深空探测方面 , 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 , 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 , 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 , 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 , 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 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 , 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 , 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 。 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
【关键技术|未来五年中国航天这些大事值得你期待】前景展望
投入产出比可达“1∶10”
航天将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
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 发展航天技术既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的跨越发展 , 又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
“国家对航天发展高度重视 , 发展航天技术投入较高 , 但航天应用的溢出效益很大 。 据初步统计 , 可达到1∶10的投入产出比 。 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产业发展巨大变革 ,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作用明显 。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说 。
此外 , 白皮书还指出 , 要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 , 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近日 , 由我国民营航天企业银河航天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已从其自主建设的卫星研发产线下线 , 完成出厂评审 , 运抵发射场 , 将于2022年一季度择机发射 。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认为:“卫星数量的增加、平台的丰富、性能的提升以及卫星制造的商业化、低成本化 , 不断丰富着卫星的应用场景 。 ”
目前 , 航天应用已广泛用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 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也进入千家万户 , 老百姓也切身体会到航天科技创造的美好生活 。
“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 , 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航天将积极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 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效能 。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说 。
据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