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1/5

倏然间 , 一道灵巧的身影刺破宁静的水面 , 在水面上空疾速滑翔——这是飞鱼矫健的身姿 。 是什么让这些应该生活在水里的鱼 , 具有不可思议的“飞行”能力?
编译|李诗源
审校|二七
飞鱼(Exocoetidae)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的鱼 。 与一般的鱼相比 , 它们的造型略显怪异 , 拥有长而坚硬的胸鳍和腹鳍 , 就像雄伟的机翼那样 。 但也仅需要身体上的这寥寥几处变化 , 这些原本只能在水里游动的生物就具备了“飞翔”的能力 。 当然 , 严格意义上说 , 它们只能滑翔:利用在水下的加速跃出水面 , 在空中利用空气动力学特性延长滑翔时间 , 在即将再次入水时用尾部拍击水面实现连续腾空 。 飞鱼的单次滑翔距离最远可达180米 , 而多次滑翔距离甚至可达400米 , 这可以帮助它们逃脱捕食者 。
不过 , 一直以来 , 科学家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遗传机制让飞鱼有了这种特征 。 最近 ,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修·哈里斯(Matthew Harris)的带领下 , 一群研究人员揭示了飞鱼演化出奇特鱼鳍的遗传机制 。 结合多种技术 , 他们发现只需要2个基因发生变化 , 就足以让飞鱼拥有这种奇特的身体结构 , 其机制之简单让人惊讶不已 。 这项研究已于去年11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
鱼鳍生长的秘密
为了搜寻让飞鱼拥有奇特身体结构的遗传机制 , 哈里斯的团队对包括飞鱼和它们的近缘种在内的35个物种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比对 。 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不同物种间差异较明显的DNA区域 , 发现了一些貌似在选择压下发生了演化的基因 。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朱斯特·沃尔特林(Joost Woltering)认为 , 这种比较性的研究有助于发掘促使新的身体形态形成的驱动因素 。 “但是 , 如何证明就是这一个基因导致了差异呢?我们很难让飞鱼的鳍再缩短回去 , ”他说道 , “必须要另外找一种可以开展实验的动物 。 ”
于是 , 哈里斯的团队用斑马鱼(Danio rerio)开展了实验 。 他们使用化学试剂和伽马射线 , 在1万多个斑马鱼胚胎中诱发了随机突变 , 然后从那些存活至成体的个体中 , 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性状 。 这种做法并不常见 , 因为在斑马鱼中开展的遗传学研究关注的通常是它们的发育过程 。
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2/5

雅各布·达恩(Jacob Daane)当时是哈里斯实验室里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 。 他和同事还筛选了此前的一批斑马鱼长鳍突变体 , 以更精确地寻找可能调控斑马鱼鳍生长的基因变体 。 他们的目光落到了2个突变基因上 , 分别是导致细胞过表达外膜上的钾通道蛋白的kcnh2a , 以及导致细胞亮氨酸转运体功能缺失的lat4a 。
研究人员发现 , 在斑马鱼中 , 亮氨酸转运体的突变导致所有的鳍都变短了 , 而钾通道的突变导致所有的鳍变长了 。 如果这两种突变只发生其中一处 , 斑马鱼的运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 但当这两个突变同时发生时 , 斑马鱼的胸鳍就会变长 , 而奇鳍(median fin , 鱼类沿身体正中线生长的不对称鳍 , 如背鳍、臀鳍和尾鳍)会变短 , 变成俨然一副飞鱼的模样 。 对此 , 达恩说道:“据我所知 , 像这样通过非常简单的机制 , 就能对器官的尺寸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情况 , 在动物中并不常见 。 ”
演化的胜利
放眼广袤的自然界 , 不同的动物身体形态可谓是五花八门 , 这种形态上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然选择的作用 。 哪怕一块组织生长的时间和速度只发生些微变化 , 都有可能影响某处身体结构的长度和大小 , 甚至让动物多长或者少长一块骨头 , 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新的适应性状 , 为物种赢得了新的生态位(niche) 。 飞鱼这种独特的性状 , 正可谓是一种演化上的胜利 。
在不同的飞鱼谱系中 , 它们的身体构造发生了数次独立的演化 , 但都与亮氨酸转运体和钾通道基因的突变相关 。 不同谱系中发生的亮氨酸转运体突变并不完全相同 , 但它们涉及的氨基酸变化是一样的 , 这就表明不同谱系各自独立地采用了相同的遗传机制 , 从而演化出这种鱼鳍的形状 。 “在不同的背景下 , 自然都瞄准了同一个特定的基因 。 ”波士顿学院的演化发育生物学家萨拉·麦克梅纳敏(Sarah McMenamin)说道 。
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3/5

亮氨酸转运体的基因(中间列)在多数鱼类物种(上)中是高度保守的 。 但是在飞鱼(下)和它们的一些近缘种(中)中 , 转运体蛋白中都有一个氨基酸残基(右列)与其他鱼类不同 。 因此研究人员怀疑 , 这个基因影响了鱼鳍的长度比例 。 (图片来源: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 , 有裁剪;资料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8.054)
至于钾通道突变如何导致鱼鳍过度生长 , 科学家仍没有答案 。 当钾通道过表达时 , 细胞膜的静息膜电位和细胞质的pH值会改变 , 增强细胞的活性和对刺激的响应 。 于是 , 鱼鳍细胞开始发出一些类似神经元和干细胞会发出的信号 。 哈里斯表示 , 也许细胞信号的变化会影响鱼鳍的生长 , 但这只是一种推测 。 “这些都是生物学中的新问题 , 还很少有人研究 , 人们对其中机制的了解其实很少 。 ”他说道 。
研究人员通过抑制钾通道突变基因的表达 , 抑制了钾离子流动 , 发现鱼鳍的生长因此而受到阻滞 。 他们猜想 , 在发育的某个阶段 , 鱼鳍中的细胞会变得类似合胞体(syncytium , 含有多个核的单个细胞质团) 。 如果情况确实如此 , 那么钾离子流产生的电场就可以传播到整个鱼鳍中 , 实现长程的信号调控 , 这一点可能强于一般的形态发生素或者分泌因子等影响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的化学信号 。 也就是说 , 生物电信号也可能对鱼鳍的生长和形态起调控作用 , 甚至可能影响其他身体结构 。
鱼鳍向左 , 四肢向右
对鱼鳍的发育和演化进行研究 , 或许还能帮助我们回答四足动物四肢演化的问题 。 斑马鱼的胸鳍和身体之间只通过一层骨质结构相连 , 即近端辐鳍骨(proximal radial) , 该结构和鱼的“肩部”直接形成关节 。 去年2月 , 布伦特·霍金斯(BrentHawkins)、卡特琳·亨克(KatrinHenke)和哈里斯曾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一项研究 。 他们发现 , 只需一条表达通路上发生突变 , 就可以影响斑马鱼鳍的发育模式 , 使其展现出发育成四肢的潜能 。
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4/5

硬骨鱼的鳍(上)缺少像四足动物的四肢(下)那样精细的结构 。 然而 , 只需一条表达通路上发生突变 , 就可以影响斑马鱼鳍的发育模式 , 使其展现出发育成四肢的潜能(中) 。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1.003)
突变的斑马鱼会形成两块“中辐鳍骨”(intermediate radial) , 它们与近端辐鳍骨形成关节 。 这些新形成的骨骼上甚至还有肌肉附着 。 这样的结构 , 已经展露出更为精细的四肢的雏形 。 然而 , 早在约4.5亿年前 , 斑马鱼和四足动物的祖先就已经分道扬镳了 。 这种返祖现象(atavism)还原了数亿年前的演化图景 , 也揭示了编码鱼鳍和肢体的遗传机制非常古老 , 或许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中 。
对于附肢演化研究而言 , 他们的发现令人欣喜 。 “哈里斯团队的工作实际上表明了 , 现生的辐鳍鱼基因组内依然保留着可以生成精细内骨骼结构的信息 , 它们有可能发育出更为精细的结构 。 ”麦克梅纳敏说道 。
另外两项同时发表在《细胞》上的研究 , 分别对辐鳍鱼的早期分支和非洲肺鱼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 表明所有硬骨鱼的共同祖先已经具备了发育出肢体的潜能 。
后续研究也不断地表明 , 与鳍和肢体发育相关的遗传机制相当保守 。 例如 , 去年11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基因 , 它同时调控着四足动物肢端指(趾)结构和鱼鳍外缘结构的形成 。 同月 , 一项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研究表明 , 跳鼠之所以拥有很长的后足 , 是因为一个基因导致它们肢体的骨骼不成比例地生长 , 与飞鱼鳍的异速生长(指某个部位的生长速度或模式与个体的生长不成比例)现象相似 。
起源之谜
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演化发育生物学家马库斯·戴维斯(Marcus Davis)认为 , 如今学界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 鱼鳍和四肢的这一套发育程序 , 最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程序肯定是有源头的 , 不可能凭空产生 。 ”戴维斯说道 。
这套程序有可能来源于动物体内其他部位的一套更古老的发育程序 。 罗格斯大学的发育生物学家中村彻也(Tetsuya Nakamura)猜测 , 编码偶鳍(paired fin , 鱼类身体两侧对称生长的鳍 , 如胸鳍和腹鳍)和四肢的遗传机制 , 衍生于编码背鳍和臀鳍发育过程的机制 , 这些鳍比偶鳍更为古老 。 例如 , 七鳃鳗(lampreys)是约5亿年前演化出的一类无颌鱼 , 它们拥有背鳍和臀鳍 , 但没有偶鳍 。
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5/5

飞鱼的成对胸鳍(位于身体前部)和腹鳍(位于尾部之前)比其他大多数的硬骨鱼更长而坚硬 , 可以发挥类似机翼的作用 。 而位于身体上下两侧的奇鳍则相对较小 , 可以减小空气阻力 。 (图片来源:Valerii Evlakhov)
尽管这些迥然不同的附肢和身体形态有着共同而古老的遗传渊源 , 但沃尔特林指出 , 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是非常重大的演化事件:“我相信 , 四足动物四肢的诞生 , 绝对是演化史上的一大创举 。 ”
这些演化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仍有待研究 , 而哈里斯团队新颖的研究方法 , 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在寻找调控发育程序的基因时 , 科学家常常会关注某些常见的、关联密切的机制 , 例如调控异速生长的胰岛素信号通路 , 还有调控肢体和鱼鳍发育模式的Hox基因 。 但哈里斯的团队使用了比较基因组学和大规模基因筛查技术 , 来找出具备目标表型的斑马鱼个体 。 这样的做法不确定性更大 , 难以预料实验结果 。
不过哈里斯认为 , 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思考的方向正确了 , 我们就会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 这些结果是经典的群体水平研究无法得出的 。 ”
原文链接: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flying-fish-and-aquarium-pets-yield-secrets-of-evolution-20220105/
研究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8.054
参考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1.003
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flying-fish
【新浪科技综合|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ying_fish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