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正德皇帝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三 )


朱厚照的兴趣过于广泛,几乎只要和皇帝这个职业无关的他都有兴趣,有些甚至非常的另类,比如他有时候喜欢和一些动物搏斗,往往是自己亲身上场,也不管对方是猛虎还是豹子,都能坚持上场,即便有时候被抓伤自己也毫不在意 。他还比较好酒,经常和几个近臣一起晚宴,大家也没什么尊卑之分,就像几个好朋友一样在一起吃酒说笑话,喝的多了,有时候就互相枕着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继续被叫起来上朝 。朱厚照对皇后和皇妃出奇的冷淡,基本在搬到豹房后就很少和她们来往了,所以临幸女人往往也在豹房,他没有其他的妻子,这些女人往往来自于宫外的进献 。他还喜欢研究佛经,并学习梵文,请高僧甚至西藏的喇嘛到豹房来为其讲解,也算是虚心求教了 。
按照明朝的体制,掌握批红权未必就能掌握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这也是明朝可以允许太监代批红的原因所在,但是刘瑾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 。事实上他只是粗痛文墨,批复奏折非常的吃力,所以他找了一个县学生叫张文冕的帮他来完成 。批红不代表他就可以决定一切,还要通过内阁,在刘健走后,内阁的实际领袖是李东阳,当年向“八虎”告密的吏部尚书焦芳也入阁,他往往比较遵从刘瑾的意见 。和一般的印象不同,刘瑾对李东阳其实相当的尊重,凡是他代批奏折,他往往带回去和自己的侄子女婿孙聪与张文冕商量,然后交由焦芳润色,最后会送给李东阳审阅 。可能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李东阳如果觉得刘瑾的批阅意见不是太过分,也不会坚持反对 。所以内廷和外廷在这个时候就连成了一体,而刘瑾在此中间就有了充分的决策话语权 。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发展的角度看,明朝的政治体制正在逐步的向文官制度转变,也就是所谓的文官阶层更多的充当政府角色,而皇帝的行政权力在逐步缩小 。然而刘瑾的出现
客观上讲,是对明代政府体制这种转变趋向的一种震荡和破坏 。朱厚照这样做,其实是让君权得到了发挥,来限制文官的权力,也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 。好在这种破坏并没有经历太久,从政变那天算起到刘瑾被处死,仅仅维持了三年零十个月,而明朝再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一百一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刘瑾是个太监,按照一般的舆论观点,太监能做什么好事?再加上他是被判罪处死的,所以史书在写他的时候,往往全是贬低之词,但是事实却未必尽然,刘瑾不能称的上是好人,但也没有有些书写的那么绝对的坏 。这个人在正德初年的表现,说起来其实还挺复杂 。
刘瑾获得权力之后,延续了那场政变的余波,出于他本意也好,出于朱厚照的意图也好,反正他是费劲心思试图给当年参与诛杀他们的文官们一点惩罚 。正德二年三月,以朱厚照的名义颁布了一条圣旨,宣布以刘健,谢迁为首的五十六名文臣和宦官的罪名,指责他们大臣与宦官相交结,结成党羽,试图伤害“善类”,这个“善类”自然是指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 。其实坦白的说,我看到有人在写书时说刘瑾在故意诬陷的时候有点不以为然,因为说实话,这些人确实在当时有内外交结准备绕过皇帝直接诛杀内廷宦官的计划,刘瑾这个罪名安的倒也不冤,只是把自己称为善类就恶心了一点了,政治斗争,两边都未必是好人,成功者就叫自己是善类,失败的那方就只能被称为奸党了,刘瑾也许没想到自己以后也会享受到这种待遇的 。
和他们意图诛杀自己相比,这个老太监给的处罚倒也宽容,全部强迫致仕和罢官,没有一个人被判死刑的(太监王岳在政变当天被发配,后遭到刺杀身亡),不过毕竟他还是心胸小了点,除了要求罢官之外,刘瑾还给一些其中他非常看不惯的官员罚米,最惨的是户部尚书韩文,被罚1500石米,是他十年的俸禄,不知道这位为帝国管钱的老兄是怎么挺过去的 。
在处理了自己的敌人之后,刘瑾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对国家政策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人物,不能不搞出点出色的政绩,于是他开始努力以他的理解来改善这个国家,首先是贪污问题,那个时代最大的大贪官其实就是刘瑾他自己,但是刘太监可能觉得自己贪点也许对国家没什么影响,关键是要抑制整个国家的腐败(这种思维我们应该说他是高尚呢还是自私呢,呵呵),于是出台了很多治贪计划,比如把刑法改严,明太祖在经过明初所谓的乱世用重典之后,就在临死前将国家的刑法改的非常宽松,而其后的皇帝对贪污的惩罚越变越松,刘瑾觉得有必要加重对贪污的处罚 。他曾经对很多不守规矩的官员进行过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