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东北人100年前都是哪里来的( 二 )


拿移民输出最多的山东为例 。山东西部、北部和南部的移民,离海较远,他们就乘火车进入东北 。没钱坐车的贫民,就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以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 。
山东南部的移民则从青岛乘船过海抵达大连,进入东北 。要么就从烟台登船到达营口,踏上东北的土地 。在1927年,大连上岸的山东人有七成,营口上岸的只有两成,京奉铁路来东北的仅为一成,这是因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离最近的地方只有90海里,船票也便宜,山东移民自然更愿意选择水路 。
包括山东人在内的移民,进入东北后,不满足于在下车下船的地方定居,他们会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流动 。以最北边的黑龙江省为例,移民若从陆路前往黑龙江,一般就是沿着俄国人留下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以及京奉铁路北上,途径沈阳、长春到达哈尔滨,再以哈尔滨为据点四散而开 。
南满洲铁道,亚细亚号列车 。/Wikimedia
移民若从水路进入黑龙江,主要是搭乘青岛-大连、烟台-营口、天津-营口、烟台-海参崴四条航线 。接着自大连、营口上岸后,多转乘日本人铺设、经营的南满铁路火车经过长春进入黑龙江 。实际上,1920年到1922年,营口上岸的劳动力移民只有6%留在了营口,有65%都去了北满(近似理解为东北地区北部) 。大连上岸的移民更是有75%都去了北满 。
机会之地
很显然,灾荒和苛捐杂税根本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民要前赴后继地辗转前往东北,而不是去别的地方 。东北之所以成为人口吸铁石,还因为东北充满希望 。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短短几十年间,东北从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一跃成为全中国发展最快、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 。
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每100平方公里有0.82公里铁路,中国本土平均只有0.11公里 。东北每10000人拥有1.50公里铁路,中国本土这一数字只有0.28公里 。东北从1903年到1930年,中国本土贸易仅增加3倍多,东北则增加了30倍 。在1903年,东北的贸易额只相当于中国本土贸易额的3.05%,1930年上升到了29.2%,关键是东北当时人口尚不到中国本土的8% 。
得益于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流入,东北不必费尽心思打出移民广告,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其他地区人民的到来 。铁路沿线车站,装卸、搬运、打包等行业空前发达,站台内外各式商号林立,货场上外运农场品堆积如山,各大车站招募大量工人和服务人员 。
城市建筑业和建材工业顺势崛起,1910年,南满地区的日资建筑公司就有40余家 。而1919年,日本人势力范围的满铁附属地的砖瓦厂雇佣劳动就达到175万人次 。另外,日用品、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兴起,满铁附属地工厂规模远超民族工业,仅仅只是酒业一项,一年就雇佣劳动力24万人次之多 。再就是新式农场建立,东北西部和北部建立了几十个近代化农场,每个农场普遍垦殖面积在1万公顷以上,急需劳动力 。抵达东北的关内移民,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 。1928年在大连登陆的中国人,从事农业的有23.6%,矿山业、工业、商业、交通业、公务自由业、家事使用人分别占到0.9%-3.5%不等,剩下的64.2%都被统计入“其他自由业”一项中 。这里的自由业者是指无固定职业,在特定时间出卖苦力的雇佣者 。
移民在东北工作机会多,工资也比关内高 。1921年,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人,日工资山东为0.13元,山西为0.14元,而吉林为0.36元,奉天(辽宁)为0.42元 。如果在东北从事其他职业,还能享受到惊人的工资涨幅,例如民国三年(1914年),东北的印刷工日工资仅为0.40元 。到了民国四年,工资就涨到了1.75元 。
东北劳动者薪酬表 。/付平
东北稳定优越的环境还促使越来越多人留了下来 。早期移民可能只想待上两年就走,最长最长不会超过10年 。但1921年之后,在东北永久定居的移民急剧增加 。1925年时留下来的移民就有49.73%,1927年永久定居率甚至达到了67.49% 。早期移民青壮年男性居多,使得东北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 。后来移民开始拖家带口而来,女性比例才开始上升 。
【今天的东北人100年前都是哪里来的】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是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闪耀的新星,中国人用脚为自己和子孙的未来投出了一票 。今天我们越是回首东北辉煌的过去,越会对东北的现状感到扼腕叹息 。现在这些移民后代逃离东北,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重复勇敢祖辈的经历——哪里有希望,哪里能活下去,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到哪里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