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清末饥荒 饥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饥

中国大地向来多灾多难 , 尤以旱灾最为揪心 。秦汉至清朝两千余年间 , 共发生了1022次旱灾 , 平均两年一次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连续四年大旱 , 赤地千里 , 饥民到处起义 , 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导火索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 , 更是一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从1876年到1879年 , 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 持续4年遭受大面积干旱 , 农产绝收 , 田园荒芜 , “饿殍载途 , 白骨盈野” , 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1300万 。
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因以1877(丁丑年)和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 , 故称其为“丁戊奇荒” 。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最深 , 又称“晋豫大饥” 。
“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1875年初 , 年仅4岁的光绪 , 刚刚被扶上皇帝宝座 , 北方很多地区便先后呈现出干旱迹象 。当年 , 京师和直隶地区一直到冬天 , 仍然雨水稀少 。
一年后 , 旱情加重 ,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为主要灾区 , 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 , 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受干旱影响 , 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粮食等农作物全面歉收 , 产量减半 , 山东收成甚至不及往年的三成 。《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 , 民饥” 。大旱引发的饥荒 , 致使一些灾民“饥则掠人食” , 过境者往往失踪 , 人们为此甚至“相戒裹足” , 不敢远行 。
【被遗忘的清末饥荒 饥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饥】1877年 , 华北旱情急剧升级 , 尤其是山西 , 旱荒空前 。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时称:“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 , 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 , 大祲(jìn)奇灾 , 古所未见” , “询之父老 , 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