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 为什么都不自己单干
曹操入兖州不久,兖州刺史刘贷身亡,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
当时,兖州有张邈,有鲍信,有陈宫,有万潜 。难道这些人真的就这么差劲,自己领不了兖州牧,却偏偏要让一个刚入兖州的曹操当头领?
我认为,除了因为曹操背后有袁绍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相互制衡 。
张邈如果领兖州牧,鲍信会服气吗?陈宫上位也是如此,鲍信上位恐怕也不能服众 。
于是,得到袁绍支持的曹操,成了兖州本土势力唯一能够认同的人选 。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需要找出一个代理人 。然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代理人的大旗之下 。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心态,始终贯穿着三国谋士们的心 。
张邈陈宫叛变曹操,但他们自己不领头,而是推举了一个代理人吕布 。除了考虑到吕布的西凉兵强盛之外,作为领袖,他也能够被兖州大多数本土大族认可 。
贾诩先投李傕郭汜,后投段煨,再投张绣,最终归奔曹操 。
他为什么不自领一军,自己单干?
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大化 。
如果贾诩领军,西凉兵不会服气,段煨军不会服气,张绣军不会服气 。
制衡贾诩的,是军队 。因此,他需要为自己找一名代理人,一个能够获得士兵支持的将领 。当他发现这名代理人的前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他 。
荀彧,居中持重,机鉴识人,牛不牛?郭嘉,算无遗策,世之奇士,牛不牛?
但他们一样需要让曹操来代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自己单干 。
因为,曹操不仅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而且比后者眼界宽,目光远,能力强 。
徐州牧陶谦死后,陈登、孔融、糜竺等人劝谏刘备领徐州事,也是相同的道理 。
孙吴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东吴谋士们之所以会辅佐孙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的武力征服 。
换句话说,他们是被迫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陆逊 。
作为陆家唯一一名有出息的人,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最大化,陆逊不得不去辅佐曾经的仇人做代理人 。
东吴谋臣大多是摄于武力才来投靠,这其中有不得已为之的心态 。
孙权晚年的狂暴和乖戾,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 。对这群在孙家淫威之下的谋士,他根本无法做到如曹操刘备一样信任他们 。
所以,陆逊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孔明庞统蒋琬费祎,无一人如他的下场那么凄惨 。
那么,说到这里,我要说结论了 。
谋士们之所以不会单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要么受到制衡,要么,那不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辅佐一个领袖,要比他们自己单干,获得的利益更大 。
【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 为什么都不自己单干】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说真的,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因为,几乎每一个派系甚至每一名谋士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