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见伊尹》讲述了什么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二 )


但是太甲继位后不修德政,破坏了商汤的法制,是个暴虐的昏君 。伊尹对商汤的未来很担忧,多次劝说无效后便在商汤的墓地所在地建了一座桐宫,气氛十分庄严肃穆 。伊尹还为太甲写了《伊训》、《肆命》、《殂后》,《伊训》的内容是伊尹对他的告诫教导,《肆命》是教导他如何当政,而《殂后》则是当朝的政治制度 。而太甲面对自己父王的陵墓,终于意识到伊尹放逐他的原因,从迷茫中醒悟过来,开始奋发图强,认真阅读体会着每本书的含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心思缜密,思想沉稳,勤劳爱民的人 。
而在他被放逐的时期,伊尹一直代太甲管理政务;三年以后,太甲已经改变成了另一个人,伊尹便恢复其王位 。第二次登位的太甲以身作则,百姓臣服,一片安宁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也便从人们的口中传了开来 。后来,伊尹为了褒奖太甲,特意为他写了《太甲训》,太甲还为后来的中兴打下了的基础 。这便是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
伊尹故里
【《商汤见伊尹》讲述了什么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不仅伊尹之死在历史上是一个千古之迷,他的出生其实现在也并不清楚,这导致全中国各地有好几个伊尹墓的同时,也有好几处伊尹故里,当地人都对自己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而且常常能讲出点历史依据,说得头头是道 。
就已有历史文献来看,伊尹出生在有莘国,具体说是空桑 。有一个传说,里面空桑是指伊尹的生母肉身化成的空心的桑树 。但也有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地名,具体如何现在无从所知 。
现在一般认为,伊尹故里是在河南,不过只河南省就有三个地方有伊尹故里,都在争抢这个名头,其中洛阳有两处 。洛阳嵩县认为自己是伊尹故里的证据是,那里的伊尹祠一个尹姑冢,此外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史料文献提到当地与伊尹的关系 。洛阳伊川县则是根据伊尹母亲生活在伊水的故事为判断,而伊河全流域都在洛阳境内 。
相比上面两个,开封杞县的伊尹故里被认为最符合实际情况,最具有可信度 。当地有一个空桑村,有关这个村是伊尹出生地的历史记载有不少,还记载当地原来有一座伊尹庙可惜早就被毁坏 。此外,据说当地有一条河流古时候就叫做伊水 。杞县还有一个别人无法比较的证据,那就是伊尹的后裔以及他们的家谱 。后代至今已经传了有140代,每一代都在家谱上有清楚的记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