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今图考》烟花三月下的其实是南京( 二 )


采访人员昨天在《金陵古今图考》一书的地图中看到 , 当时唐朝后期的南京城 , 城周长25里 , 有5个城门 , 北面长江旁边有两个门 , 西边的叫龙西门 , 门下有桥叫水下桥 , 东边的是西门 , 再往西是清凉寺 , 在城内 。南边为东门 , 门下有桥叫水上桥 , 门旁边有九曲坊 , 在城内 , 城外为白下亭 , 亭下有桥名白下桥 。西边为南门 , 门下有长千桥 , 门外通聚宝山 。东边还有一门 , 叫北门 , 门下有元武桥 , 出门可到鸡笼山和元武湖(当即今天的玄武湖)和覆舟山 , 北门里面是县衙门和证圣寺 , 北门往南走有小虹桥和百尺楼 , 再往南为钟山坊、石城坊、飞虹桥等 , 过了秦淮河支流 , 是府衙门 , 往南就是繁华的商业区了 , 诸司衙门、能仁寺、鱼市、蚕帛市、花行等 。
南朝时 , 蒋王庙一带有“亲蚕宫”
南京云锦流传千年 , 但根据宋朝学士山谦之的《丹阳记》记述 , 江东的吴王廷虽有御用织室设置 , 但并不能产锦 。丝织生产主要是绫绢;社会生活服用水平和习惯 , 主要是麻布织物等 。后来 ,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灭后秦后 , 从北方徙移来不少技艺精湛的锦工 。再加上桑蚕生产技术传到江南 , 这就给南朝历代王廷御用织室的建立 , 发展王室服用需要的锦绮生产 , 创造了条件 。
采访人员在《金陵古今图考》第12页看到 , “南朝都建康图”上就标有“亲蚕宫” , 按图上标志的方位 , 位置约在今玄武湖东北岸南京林业大学或蒋王庙附近一带地方 。可以看出 , 南朝统治者在发展蚕桑丝织时 , 遵循汉代传下来的古礼 , 每年进行皇后“亲蚕”的仪式 , 由皇后躬亲蚕事 , 就在此地 。
明代台城才“挪”到玄武湖畔
“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代韦庄的这句诗 , 使台城成为世人眼中的一种文化符号 , 甚至作为城市的一种“伤感”印记而被铭记 。这里说的台城 , 是指六朝时期的建康宫 , 一个由多重城垣构成的庞大建筑群区 , 包括百官议政的尚书朝堂区、皇帝朝宴的太极殿区以及后宫内殿区、宫后园囿区等 。陈沂在《金陵古今图考·历代互见图考》写道:“直出北口西华门西大街 , 当是大司马门处 。国学成贤街南口 , 当是宫后平昌门处 。珍珠河正在宫内也 。”
然而 , 侯景之乱中繁华的建康城遭到毁灭性破坏 , 台城也没能幸免 , “台内宫室 , 并皆焚烬” 。梁武帝萧衍饿死台城的故事 , 更使台城成为一个容易让后人深思、感叹的地方 。
不过后代却有了偏差 , 经过南朝皇帝们精心打造的“台城”这个忧伤符号 , 到明清以后逐渐被“物化”转移到鸡鸣寺后面城墙上 。清代南京人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图中 , “北湖烟柳”所画的就是“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和烟景” , 这也让更多人认定 , 鸡鸣寺后面的这段城墙就是“台城遗址” 。中国研究明城墙第一人杨国庆介绍 , 鸡鸣寺后这段城墙自底部至顶部净高22米 , 墙体上部为城砖 , 均为明洪武年间烧制 。
两者毫无瓜葛 , 但渐渐的 , 南京人逐渐把台城这个称号给了玄武湖边的这段城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