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唐玄宗竟惧怕妒妇杨玉环?召幸妃子如同偷情( 三 )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 。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 。迟之久,迟之又久 。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 。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 。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 。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 。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 。”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 。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 。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 。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 。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 。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 。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 。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 。"乃止 。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 。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