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戴宗为什么能“日行八百”?

戴宗的“神行术”其实是古代人的合理想象加上扩大的实际特长的混合体 , 戴宗绝对是一个马拉松高手 , 不仅仅是后天的锻炼的结果 , 先天形成的因素更多一些 , 就如今天的刘翔一样 , 戴宗在长跑方面突破了人类的极限 , 在宋朝通讯不发达的时期 , 新闻主要靠人们的口头传播 , 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加上一些合理的想象 , 由于人们认识的限制 , 把一些超常规的东西都归结是有道术 , 用日行八百里来形容快 , 这个速度跟不上《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 , 更比不过《西游记》的孙悟空 , 戴宗的神行术是依靠道具 , 他道具的是甲马 。
戴宗的神行术 , 依靠的是甲马 。他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 , 作起“神行法”来 , 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 , 便一日能行八百里 。李逵分享戴宗“神行术”时“耳朵边有如风雨之声 , 两边房屋树木一似连排价倒了的 , 底下如云催雾趱 。李逵怕将起来 , 几遍待要住 , 两条腿那里收拾得住 , 似有人在下面推的相似 , 不点地只管走去了 。看见走到红日平西 , 肚里又饥又渴 , 越不能彀住 。惊得一身臭汗 , 气喘做一团” 。由此可知 , 即便绑上甲马 , 神行者的脚也要不停地迈动 , 没有借助外界的宝马以及其他动力设施 , 只不过好像别人推着你走 , 不需要自身提供能量 。这是李逵的感受 , 谁在推着他走 , 那是戴宗 , 只有他有这个力气 , 因为此时的戴宗已经进入一种麻痹的亢奋状态 , 比今天的兴奋剂还有效果 。
在古人口中 , “甲马”有时候是指披甲骑马的人 。比如五代时徐铉笔记《稽神录》:“建康人方食鱼 , 弃鱼头于地 。俄而 , 壁下地穴中 , 有人乘马 , 铠甲分明 , 大不盈尺 , 手执长槊 , 径刺鱼头 , 驰入穴去 。如是数四 。即掘地求之 , 见数大鼠 , 鱼头在焉 。惟有箸一只 , 了不见甲马之状 。”宋时孟元老笔记《东京梦华录》:“诸军有紫巾绯衣素队约千余 , 罗布郊野 , 毎队军乐一火 , 行官巡检部领甲马来往巡逻 。”以及清朝人许南英诗词:“干戈满地降旗遍 , 甲马楼船拼转战 。苍穹有意眷孤忠 , 大海忽将荒岛见 。”以上引文里的“甲马” , 都是甲士和战马的统称 , 就像“骑”这个词儿常是骑士和坐骑的统称一样 。
有时候 , “甲马”则是指画有神像、用于祭神的纸 。
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通用字”条目写道:很多东西名字叫“马” , 实际跟马没关系 , 例如猜拳用的小木棍叫“拳马” , 天平上的衡器叫“砝马” , 木匠的工作台叫“作马” , 插秧的小船叫“秧马” , 吃面时配的小菜叫“面马” , 在纸上画神佛之像 , 祭祀之后再烧掉 , 这种纸叫“甲马” 。
据《清稗类钞·物品类》“纸马”一节记载 , 甲马本来叫纸马 , 起源于唐朝 , 是手绘的彩色神像 , 因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骑马 , 所以又叫甲马 。到了宋朝 , 雕版印刷普及 , 甲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 , 历经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不过甲马上未必都有马 , 现存的清代甲马中 , 画钟馗、魁星、送子观音、赵公元帅的居多 , 这些神仙画像除赵公元帅外 , 都没马 。如今 , 甲马祭神的风俗 , 在内地已然式微 , 但是在台湾 , 这玩意儿一直长盛不衰 , 通常印制精美 , 论叠出售 , 供请神、驱鬼、添财、增寿等用 , 叫作“金纸”或“纸金” 。
很明显 , 戴宗腿上拴的不是前一种甲马(腿上拴几个披甲骑马的人 , 戴宗还能健步如飞 , 那也太离谱了) , 而是后一种甲马(即纸马) 。也就是说 , 戴宗是把印有彩色神像的纸绑在了自己腿上 。
后一种甲马用处不小 。清代考据学家赵翼《陔余丛考》卷30“纸马”条目说:“世俗祭祀 , 必焚纸钱、甲马 。”万历时学者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泰山香税”条目说:“(士女赴泰山烧香)必戴甲马、呼圣号、不远千里、十步五步一拜而来 。”袁枚《续子不语》卷一“天后”条目说:“天后圣母……灵显最著 , 海洋舟中 , 必虔奉之 。遇风涛不测 , 呼之立应 。有甲马三 , 一画冕旒秉圭 , 一画常服 , 一画披发跣足仗剑而立 。每遇危急 , 焚冕旒者辄应 , 焚常服者则无不应 , 若焚至披发仗剑之幅而犹不应 , 则舟不可救矣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则讲了个灵异事件 , 说是纪晓岚的大儿子纪汝佶病危 , 家人按风俗给他烧了一张甲马 , 纪汝佶突然睁开眼叫道:“我那匹马怎么瘸了一条腿?”家人大恐 , 原来烧甲马时不小心 , 把甲马上那匹马的马蹄给弄花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