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为什么这么贵?

“明前茶,贵如金”,是茶友之间广泛流传的一句话 。每年清明前后,“明前茶”就成为茶客们的座上宾,通常价格不菲,尤其是西湖龙井 。
今年的明前茶已陆续上市 。年初的寒冬及三月初的寒冷天气,冻伤了不少芽头;加之采摘时节天气多雨,茶树生长较快,采摘速度跟不上以及制作难度加大 。因此今年的明前茶遭遇减产,价格攀升,普遍在200元—400元/公斤左右,部分高端明前茶起步价2400元/公斤 。3月下旬首批正宗西湖龙井运至上海开卖,价格为7800元/斤,与去年零售价持平 。而西湖龙井高级别售价更是高达14000元—20000元/公斤 。
《金陵晚报》曾经报道,在2012年3月的一次慈善拍卖中,500克的西湖龙井头茶创出了18万元的天价,比当时每斤16.8万元的黄金市价还贵 。
明前茶历来都这么贵吗?明前茶究竟贵得有没有道理?
魏晋:茶并不追求早,是贵族精神生活的象征
在饮茶开始兴盛的魏晋时期,人们并没有“贵春茶”的概念 。采茶的主要时间也不在春天,这在晋代杜育所写的《荈赋》中明确提到:“月惟初秋,农功少林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除了直接指明“初秋”,题名为“荈”也颇耐人寻味 。《玉篇·草部》中有言:“荈,茶叶老者 。”晋代文学家、博物学家郭璞也认为:“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
秋茶的采摘说明当时的茶并不追求早 。这可能也和当时的品茗方式直接相关 。《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表明当时的茶多为粗老叶子,还要用其他调味品同煮 。难怪当时有人戏称饮茶为“水厄”(厄,困苦、艰难) 。
既然茶的滋味如此让人犯难,魏晋时期为何会兴起饮茶风尚呢?从汉代开始,以驱邪弊病为目的的汤剂类药物开始出现在文献中,茶也因其药用功能出现在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下,认为它能“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 。”从前述“用葱、姜、桔子芼之”可知,那时的茶和汤药的烹煮饮用方式并无多大区别 。此外,“轻身”、“悦志气”、“明目”等饮茶功效的记载屡见不鲜 。而《壶居士食忌》中更直接记载了“苦茶久食羽化”的通灵功能 。看来,当时的人们对于作为“药汤”的茶给予了很大希望,相信它不仅能治疗身体,而且能够借饮茶达到羽化登仙的道教养生最高境界 。
此外,伴随玄学的兴起,茶作为一种非酒精类饮品还被赋予了“性俭”的符号 。东晋权臣桓温有言:“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当时还有一位名臣,叫陆纳,他招待去他家做客的当朝宰相谢安,也惟有一杯茶而已 。“俭”并不仅仅是因为节俭,更重要的是约束、限制自身的意思 。段玉裁注为:“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 。”也就是说小人飞扬跋扈之时,君子当自我约束 。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作为一种草木类汤药,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后,在汤药类中脱颖而出,被上层社会赋予了养生、性俭、通灵的符号,成为不同于其他汤药的“嗜好品”饮料 。信奉佛教的齐武帝萧颐曾在遗诏中称:“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禴祭 。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为了防止后人用奢侈的方式祭祀自己,让这种生活观念从皇室蔓延到社会,通过把日常生活中的茶、酒和日常饭菜作为祭品,表明自己意欲节约,希望社会都能接受他的价值观,培养自我约束能力,防止奢侈之风盛行 。
从那之后,茶取得了祭祀的合法性,成为国家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这一时期,茶是贵族精神生活的象征符号,是贵族建构自己生活方式以区隔于其他阶层的标志 。
唐宋:皇帝命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明前茶登场
到了唐代,寒食节祭祀先祖蔚然成风,上巳节踏青宴饮习俗逐渐向清明靠拢,皇家要举行隆重的清明祭和清明宴 。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制度,在顾渚山设贡茶院专制贡茶,名曰贡山 。官管贡茶自此为始 。朝廷规定第一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 。唐代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好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 。
当时每年春光明媚之季,贡山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 。常州、湖州刺史率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灿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然后开山造茶 。有时湖州地方官未能及时贡茶入京,唐政府还专门“别立使额”,以专其事,可见对贡茶的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