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厌倦内卷的互联网人,都去了哪里?

新浪科技|厌倦内卷的互联网人,都去了哪里?
文章图片
图1/1

文 | 新浪科技 花子健
编辑 | 韩大鹏
2021年 , 互联网行业急剧变化 , 裁员成为年度关键词之一 。
在脉脉上可以看到 , 包括百度、爱奇艺、字节跳动、快手、腾讯在内的超过30家互联网企业 , 裁员成为这些大厂的员工发帖的热门词 。 不少大厂甚至还出现业务线、业务部门全部裁撤的情况 。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称“调研”)显示 , 有49.9%的受访者所在企业有裁员举措 , 且有25.1%的受访者曾经在2021年被裁员 。 同时 , 规模越大的企业 , 越倾向于采取裁员措施 。
由于行业整体发展缓慢、裁员潮出现等 , 有55%的受访者对行业发展失去信心 。 调研还发现 , 有25.4%的受访者有转行意愿 , 另有16.8%的受访者对是否继续留在互联网行业持观望态度 。
猎聘的数据显示 , 互联网行业的低潮的确影响了互联网人的求职意愿和意向 。 2021年 , 46.90%的互联网中高端人才愿降薪求职 。 在有降薪求职意愿的互联网中高端人才年龄分布方面 , 30岁以上的人占比最多 , 为60.69% 。
与互联网行业收缩相对应的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 , 在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新四化”转型的推动下 ,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年剧增 。 中汽协数据显示 , 2021年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 , 同比增长均为1.6倍 , 市场渗透率达13.4% , 较2020年高出8个百分点 。
在行业快速发展之下 , 2021年新发职位同比增幅最大的五大领域中 , 与汽车相关的就包括汽车交通、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生产制造三个领域 。 猎聘发布的数据显示 , 汽车交通新发职位的同比增幅最高 , 达到58.88% 。
而在汽车交通领域 , 尤以新能源汽车对人才的需求最大 。 猎聘数据显示 , 在新发职位方面 , 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以134.74%的同比增幅领先汽车交通领域, 招聘平均年薪为24.57万 , 薪资涨幅为24.57% 。
在脉脉交流圈中 , 有一些从互联网跳槽到汽车行业的“老互联网人” 。 新浪科技通过采访发现 , 促使他们离开互联网行业的原因 , 有诸如内卷、用户增长遇到天花板、发展红利消退 , 也有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推动他们成为“新汽车人”的 , 则有生活工作更加平衡、处于风口等原因 。
下面 , 是一些从“老互联网人”变成“新汽车人”的求职者的故事 , 从中可以对互联网行业的寒潮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窥得一二 。
1
姓名:王煜城
【新浪科技|厌倦内卷的互联网人,都去了哪里?】职位:原为字节跳动3D视觉专家 , 现为小鹏汽车3D视觉负责人
我曾在海外工作 , 但职场天花板低 ,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回国 。 之后就职过2个国内大互联网公司 , 负责视觉算法 。
从互联网到汽车企业 , 变化有一些 , 一方面是在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是螺丝钉 , 只需要关心生产链上的一个小模块 。 而车企的自动驾驶 , 生产链条更长 , 咬合更紧 , 需要对上下游有更多的关注和沟通 。 另一方面是工作时间上 , 比起互联网公司的弹性工作制 , 车企的工作时间更加规律和严谨 。
因为我曾经在创业公司工作 , 所以能够较快适应车企的工作节奏 , 但有其他朋友还是存在一些适应问题 。 在互联网大厂 , 只需要在自己负责的模块内把功能打磨好 , 做好汇报就可以了 。 但是在车企的话 , 每家车企都是处于从0到1的阶段 , 构建L级别的自动驾驶 , 所以需要建构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
当前 , 小鹏汽车首发了激光雷达量产方案 , 我们能充分理解公司采用的融合方案 , 不只是单纯做视觉 , 还要同时关注多模态信息 , 视觉和和点云一起做 。 不少中国车企 , 包括造车新势力 , 在做自动驾驶的时候 , 也陆续公布了采用激光雷达和视觉感知融合的方案 。
来到小鹏汽车8个月 ,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21年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 , 我坐在车上是真实感受到自己及团队写的代码在车上跑起来了 , 那种感觉不像是在互联网公司里 , 自己写的代码 , 不知道在哪里运行 , 甚至不知道有没有起到作用 。
在即将到来的第二季度 , 小鹏P5推送的XPILOT 3.5将能够支持小鹏车主在城市内使用智能驾驶功能 。 不过这对我们来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 , 需要更加投入保证车主的安全 。
展望未来 , 在智能汽车时代 , 汽车的算力会逐步提高 , 拥有越来越强的自动驾驶能力 。 对我们来说 , 最令人激动的无疑是自监督学习的逐步落地 , 一方面 , 小鹏汽车自建了国内车企中最大规模的数据标注团队 。 另一方面 , 自监督学习能够加快车辆对于长尾数据的自学习能力 , 吃透数据 , 改变数据要单纯依靠人工标注的局面 , 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
2
姓名:Adam
职位:原为旷视HR , 现为理想汽车HR
我的职业路径 , 是从乙方到甲方 , 曾经在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从事HR工作 , 2021年4月跳槽到新能源汽车行业 。
因为是在的互联网技术公司 , 作为一名负责招聘的HR , 招人的时候 , 在技术考察之外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抗压能力、能否频繁加班 , 因为技术团队有很多高强度的项目开发、产品迭代 。
在车企 , 我们招聘的时候更看重候选人本身的专业技能上 , 相对来说 , 理想汽车还不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内卷 。 招聘过程中 , 我们还会和候选人强调 , 理想汽车不提倡无意义的加班 , 更多强调要在有限时间里高效完成工作 , 能够平衡一下工作和生活 , 有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时间 。
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现象是 , 以前是我们找人 , 现在是人主动找来 。 很多之前还在考虑大厂机会的候选人 , 现在反而倒回来问理想汽车是否还在招聘 。
2021年初 , 我决定换工作的时候 , 也有两个考虑:要不要继续留在互联网内卷 , 或者是换一个新兴行业 。 2021年7月这样 , 对互联网人来说 , 已经意识到客观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太大 , 所以不少互联网人愿意看看别的行业 。
除此以外 , 互联网过于内卷 , 导致不少人都愿意看互联网行业之外的工作机会 。 如果互联网人想要跨界找工作 , 以汽车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会是不错的选择 , 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 , 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 。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比较好 , “顺势而为” 。 这对于目前很多互联网人 , 或者刚离开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 , 是值得借鉴的 。 这个“势”体现的就是找工作 , 不仅要看大的市场环境 , 还要看国家的政策走向 。
对很多候选人来说 , 找工作、换工作应该关注以下几点:薪资水平、个人发展以及企业、赛道给的发展空间 , 再加上团队氛围、创始人风格等 , 以上因素满足一半 , 才有跳槽的意义 。 我也建议职场人 , 要做好未来三年、五年的职业规划 。
3
姓名:Anonymous
职位:原为美团UI设计师 , 现为某车企App UI设计师
我从互联网企业来到车企 , 算是个机遇 。 我离职后有别的机会 , 但某个下午来到某车企聊完之后 , 感觉比较投缘 , 也产生了归属感 , 再加上自己喜欢汽车 , 单位离家也近 , 就决定来了 。
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其实不算大 , 因为我在互联网企业 , 还是在车企 , 做的都是App的UI设计 。 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作息时间上 , 在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晚起加熬夜 , 但来到车企之后上班时间变早了 , 导致我很久才适应改变已经习惯了六七年的作息 。 当然 , 现在我很习惯了 , 生活变得规律后感觉也更好了 。
还有一个细微的变化是在工作内容上 , 虽然都是做UI设计 , 设计思维没有太大的改变 , 但用户人群产生了变化 。 对的不同的App采用的设计方式和判断都不同 , 比如 , 我在车企做App的设计 , 还需要了解售前、售后等流程 , 才能保证App是可以解决车主的问题的 。
如果让我回过头去看互联网行业 , 可能我看到的不是年龄的焦虑 , 也不是内卷 , 而是快速迭代、风口 。 2020年的时候 , 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住的时候 , 线上学习需求爆发式增长 , 我当时还在一家在线教育企业 , 居家办公期间每天都在聊新需求 , 做新需求 , 后来看到街上满大街的在线教育的广告 , 还是有那么一点成就感 。
作为一个新的“汽车人” , 也是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准车主 , 我其实对里程、充电都有点焦虑 , 因为目前就算是在北京 , 郊区的充电资源也不算特别乐观 。 所以 , 我还是更期待能够更快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 让越来越多人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操控、便利、省钱 。
4
姓名:李云峰
职位:原为58同城产品运营 , 现为长城汽车总监
10年前 , 我进入了互联网行业 , 当时智能手机还没大规模普及 , 还处于塞班和诺基亚的时代 。
现在的造车就正如那个时代的互联网、智能手机 , 处在变革的早期 , 这对于我的职业转型来说 , 也是一个风口 。
这两三年 , 互联网行业最热的话题之一莫过于“35岁焦虑” , 恰好我今年刚35岁 , 其实焦虑是真的有 。 我看来 , 目前的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卷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 毕竟是红利消退期了 。 我之前所在的团队变化很大 , 业务接近了天花板 , 尝试了一些产品创新但于事无补 , 起色不大 。
不过我来到汽车行业 , 不是因为裁员 。 一方面来说 , 很多车企都非常看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方法论和互联网的管理方式 , 虽然在传统车企推动互联网的一些理念和思维方案落地比较有挑战 , 但很多车企的确都在挖互联网方面的人才 。 我选择了一家传统车企 , 主要是看重传统车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生产实践 , 能够参与到其实现新零售变革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 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
另外一方面来说 , 来到汽车行业 , 是因为我对中国制造非常有信心 , 我相信在未来10年、20年时间里 , 大街上跑的一定都是更多的自主品牌的汽车 , 我对此很有信心 。 能够亲身经历这件事情 , 对我来说机会难得 。
5
姓名:吕秋杰
职位:原为自如HRBP , 现为汽车行业猎头
2021年 , 我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BP(业务人力资源合作伙伴)跳槽到了一家猎头公司 , 主要是服务于汽车企业 。
其实这对我来说变化还是很大的 , 特别是在角色认知和价值输出上 , 从HRBP到猎头 , 变化就是从甲方到乙方 , 从对内到对外 , 从接受稳定到拥抱变化 。
我们常说的BP(Business Partner)存在于组织内部 , 同业务负责人搭班子、稳团队、促人效、宣文化 , 更多是对于企业内部活动的关注 , 而对于企业以外、行业以内的动态 , 往往略有滞后 , 或表现得不太敏感 。
猎头和人力资源中的招聘模块联系更密切 , 并不需要精准了解到组织内每一个体 , 更多的是对行业中的企业做出分析、归纳、总结 , 从人才交付或行业资讯的角度提供服务与方案 。 “人从哪儿来 , 到哪儿去”“人背后的人”“人力资本几何”等等 , 这些围绕人的问题成为了猎头角色的重心 。
不管是HRBP还是猎头 , 其实都比较忙碌 , 只是这种忙碌不一样 。 HRBP忙于组织内 , 猎头忙于组织外 , 一个维稳 , 一个求变 。 HRBP忙碌的时间相对杂乱 , 需要根据事务的变化而变化 。 猎头的时间相当弹性 , 根据人才活动的规律 , 在某些时间点格外投入
当前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35岁焦虑” , 这不是个新鲜话题 。 但我的观点是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我们失去了年轻带来的奋斗激情 , 但获得了知识的沉淀、技能的打磨、心智的成熟 , 以此而成的能力是我们的资本 。
不管哪个行业 , 都有起有落 , 因为行业的价值一定会在某个点达到增长的高峰 , 随后趋于平稳 。 但互联网的价值不一定在于互联网本身 , 智能网联、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下 , 传统车企的“新四化”转型和造车新势力带来了汽车行业的又一次变革 , 这种变化吸引许多互联网人加入到造车的队伍里 。
车企抢人 , 于是像我这样的猎头也会跟着转型 , 部分过去从事互联网、地产行业的猎头投入到汽车行业 。 他们需要找的人才 , 通常也正是那些35岁的 , 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感到焦虑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