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一批90后,正在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
花1万多元买了1314只基金,前不久,一位年轻基民的投资故事引发了广泛讨论,年轻人的“花式”理财让人大开眼界 。当下,90后已经悄然成为基金理财的一支生力军 。从“养基过年”到“跌妈不认”,过去的一年,基金市场的大起大落,让许多年轻人感受到了财富起伏的“心跳体验” 。
不仅是热衷养基,还热衷炒股、炒币、炒鞋等,90后投资者在市场的洗礼中一路“钱”行 。
《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人员与几位90后投资者聊了聊 。年轻人的“钱袋”,还好吗?
从“养基”到炒股:凭运气赚的钱又凭实力亏掉了
1992年出生的宋晓,2011年上大二时就就开始做基金定投,后来经历过炒股巨亏,最近回归到买银行理财和基金定投 。
“‘凭运气赚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这句玩笑话,对我来说却是真实的故事 。”她说 。
宋晓是很早就有投资理财意识的女生,大二开始做定投,每个月把生活费拿出400元买两只基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毕业时,手里能够有5万元,这样找工作、租房子就不用找家里要钱了 。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当时生活费比较宽裕,一个月有至少3000元,就想着多少能养成储蓄的习惯,而当时银行的理财经理介绍,定投正好有这个功能,然后她就养成了定投的习惯,一直到现在 。
2015年工作后,随着工资的增加,每个月定存6000至1万元,因为是把定投账户和工资卡绑定,每个月自动扣款,钱一直在账户里趴着,一度甚至忘了 。
“后来,家里需要用钱,我就看了一眼定投的账户,发现已经有20多万了!然后就取出来给了家里,还挺开心的,把它们忘了之后,这笔钱像是捡的 。”她说 。
宋晓把这次投资成功的经历归结为运气,而她股票投资的经历就没那么幸运 。
2017年时,她听朋友推荐,买了4只股票,拿了三年,只有一只股票赚了2万多元,其他都亏损超过30% 。她总结自己的炒股经历,除了刚入市的一两年,打新股中签赚了一点钱,其他亏损幅度都不小 。
宋晓告诉采访人员,当时的想法是,买基金也是在变相买股票,还要把钱交给别人管理,基金公司还不时爆出坐庄、老鼠仓等黑幕,还不如自己直接买股票 。
2020年,因为工作变动,她进了一家财富管理类公司,接触到专业股票投资人士发现,不管是投资经理、投研团队还是其他岗位,大多是名校毕业、学历比较高的专业人士,而且他们工作强度很大,除了工作时间,周末时间也一直在了解行业信息,不停地获得资讯,“说没有休息日一点也不夸张” 。
这一经历让她的投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股票这个东西,真的不太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老百姓玩” 。
于是她回归理性,清空了股票账户,把资金主要放进银行理财和基金账户 。
文章图片
▲某基金销售平台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慧 摄
“基金业绩的好坏考验的是基金经理的专业性,都知道鸡蛋要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其实基金是把放进来的鸡蛋,再次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基金经理通过挑选不同板块、不同赛道的股票来分散风险 。”她说 。
宋晓认为,如果基金经理实力比较强的话,买基金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可观的收益的 。不过她同时得出一个经验,买基金一定要长期持有,毕竟要通过2-3年的持有,才能平滑波动 。
经历了市场洗礼,宋晓的心得是:赚钱不要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从跟大V到自己学:股票“拿不住”错失很多盈利机会
大学读金融学的季小印是95后,2015年上半年,眼看股市持续上涨,他和同学一起拿着生活费冲入股市 。大盘4000点的时候进去,到5000点的时候他小赚了一笔,但很快大盘一路下跌,投进去的2万元,到清仓时已亏进去1万元 。他总结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是跟风,跟着大V买的一只股票曾一度亏了55% 。
季小印此后再也不相信所谓的大V,而是跟着学长买一些暴涨暴跌的游资票 。但随后发现这样的投资方式风险更大,对买卖时机的要求太高,作为小散的他根本把握不住买卖时机,赚则小赚,亏则巨亏 。
接受了教训后,季小印从2021年初开始转向了价值投资,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寻找那些低市盈率、高净资产收益率的个股,坚定地买入、持有,不因短期内股价的波动和外界因素干扰买入和卖出 。
不过这似乎只是理想状态,他坦言自己即使经过专业研究、精挑细选的股票,他依然拿不住,通常是长线思维短线操作,忍不住想交易,并因此错过很多盈利机会 。
事实上,追涨杀跌、频繁操作其实是很大一部分散户的通病 。季小印告诉采访人员,他同住的室友一入市就是20万的股本,还加杠杆,买了十几只股票,加了很多股票群 。就像他刚入市时一样,别人推荐啥就买啥,而且每天操作,四五十万的账户,一年下来手续费能抵得上别人1000万的账户 。
不过这个室友还不是最激进的投资者,最极端的例子是,他有个朋友炒比特币,赚钱时买了宝马,然而车贷还没还完,比特币大跌,只好又把车卖了 。
从买币到买基:“买了个寂寞”
27岁的朱峰是同事眼中的搞钱小能手,公司团建玩剧本杀,他都能开个盘口赢好多钱,买基金、炒币、打新债更是总能踩到点上 。
他最传奇的投资是买币,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买了马斯克带货的狗狗币,几千元入局一度盈利超10倍,可当时他并没有卖出,眼看着盈利飞走 。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他的基金投资领域 。2020年3月份,他开始买入基金定投,2020年接下来每个月他都会固定投入一笔资金购买基金 。
2020年股市整体向上,走出了一轮小牛市行情 。受赚钱效应刺激,2020年下半年开始,“养基”成为热门话题,基金经理一度成为被年轻人热捧的明星,大批投资者跟着热搜买基金,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多只“日光基” 。2020年全年新增公募基金规模超过3万亿元,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创下5年来新高 。
2020年3月入市的朱峰,基金账户也一度浮盈超过20% 。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2021年春节过后A股市场开始调整,曾经把基金经理送上热搜、捧成“爱豆”的90后投资者一开年就赔到了“跌妈不认” 。朱峰虽然入局较早,但最终也只是“买了个寂寞” 。
经历两次“到手的鸭子又飞了”,奉行理性投资、长期持有理念的朱峰,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 。
一直以来,各种投资者教育都是说要做时间的朋友,对有价值的投资标的要长期持有,但他发现也要研究市场和相应的投资标的,不仅要有止损意识,也要有止盈意识,不然会有到手的钱没了的感觉 。
或许是因为曾经长期投资屡屡错过盈利,朱峰告诉采访人员,他正在研究股票,准备入市,这一次他准备炒短线,快进快出 。
文章图片
▲一名年轻人在研究基金产品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慧 摄
从抄作业到专属秘籍:风险意识深入人心
【电子商务|一批90后,正在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1993年出生,28岁的李婷已有近6年的投资经验,投资领域涉及银行理财、基金、股票,这些投资占到她所有积蓄的6成左右 。
李婷是较早开始投资理财的,一是因为她工作开始挣钱了,理财就成了刚需;二是因为受家人影响,家人炒股特别是打新股,一度赚了不少钱,自己也就受到影响加入了投资者大军 。
至于是否赚到钱了,她坦言,就在上周总体还是微亏,但因为最近几天买的热门题材股票大涨,这周又处于了小赚状态 。
李婷说,自己属于较为理性的投资者,她非常注重分散风险,银行理财、基金、股票投资金额大致是四三三的比例 。在她看来,理财赚的是基本稳定无风险的收益,基金因为本质上是委托专业人士操作,有一定的风险,但还相对可控;而股票风险较大,但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说不定可以博一把几个板的涨停,或者新股中签大赚一笔 。
在市场中历练了6年,李婷被市场教育,风险意识深入内心,理财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开始只会“抄作业”,家人和朋友推荐啥就买啥,同时风险承受能力也很弱,很害怕风险 。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她不断学习,还总结了个人专属的“投资秘籍”,选择基金的八大关键点,比如看基金公司,看基金经理稳定性、投资风格,研究基金持仓等等 。持仓基金跌得较狠的时候,即便准备长期持有,也会分析其下跌的逻辑,想象以后如何操作 。
在李婷看来,投资理财之于90后甚至更年轻一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搞钱”的方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需要 。
她周围的同龄人,几乎没有不涉及任何投资理财的,大家工作后甚至上学期间就开始炒股、买基,甚至炒币、炒鞋、炒盲盒 。交流投资心得、互相推荐投资产品,赚了一起嗨,赔了一起“哭”,成了大家平时交流必不可少的话题 。
一些年轻人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投资理财,李婷认为,一方面是他们成长起来的时代恰恰是移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动动手指就可以10元起投基金,网上刷脸开户就可以买股票,周围的人都在搞钱,最能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当然更为积极;另一方面,财富保值增值、让钱跑赢通胀、赚取“睡后收入”的这些观念受到年轻人追捧,于是90后就成了“花钱猛,搞钱也猛”的那批人 。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访问:
阿里云 - 最高1888元通用代金券立即可用
推荐阅读
- Apple|修改后的苹果App Store约会应用的支付方式正在接受荷兰ACM审查
- 媒体播放器|疑似B站猝死员工表妹发声:事发后未慰问未协商
- 雪花|演员脚下雪花“如影随形”背后是世界首创的地面屏幕显示交互系统
- 青少年|全部免费!郑州“新地标”将于6月1日前后开馆
- 人物|疑似猝死员工家属发声:事发后B站态度恶劣 拒绝协商
- 电子商务|快递“春节不打烊”是个伪命题?网友气笑了:节前发货但揽收到初七
- 电子商务|SHEIN再传上市 揭秘最隐秘的跨境电商独角兽
- 最新消息|B站员工过年加班猝死?回应:事发前一周内未加班 将配合警方和家属处理后续事宜
- 电子商务|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千亿 泡泡玛特如何延续神话?
- 电子商务|网商银行多宗违法被罚2236.5万元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