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历史的拐点 同意立宪的慈禧太后恰好去世( 二 )
曹汝霖的这堂政治学课作用能有多大,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确实讲了,而且属于比较有分量的一讲 。此后,清廷立宪的步伐迈得很快,1905年7月,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次年,宣布预备立宪,各省的谘议局选出来了,中央的资政院也组成了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连立宪的时间段都定出来了,预备期为九年,1916年正式开国会 。1910年,又在各方的压力下,将立宪期提前到1913年 。只是由于西太后死后,新当家的满族亲贵少不更事,执意要把权力收到自己手里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阁员13人,满族占9人,皇族又占7人,冷了多由汉人官僚构成的地方实力派的心,更冷了立宪派绅商的心 。革命到来的时候,大家都站着看,好事的还帮着起哄,于是,清朝结束了,小皇帝宣统还没懂事,就退到了皇宫里面做富家儿 。
稍微懂点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末的满族亲贵,多数都属于保守派 。就世界范围而言,那时的西方各国的代议制,由于没有实现普选,基本上处于精英权力分享的层面 。当时清朝的立宪,由于取法日本,更是保守,无非是在保留最多的皇家特权的基础上,把权力适度地面向官绅、绅商分享,尤其和实力强劲的汉人精英分享 。显然,当初决定预备立宪的西太后,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可她的不肖子孙却不明白,一场倒霉的痢疾,送了老太婆的命,一群纨绔子弟上了台 。结果,皇族内阁以及朝廷一系列收回地方权力的举措,使得包括立宪派在内的所有官绅和绅商的心都凉了半截,等于是把立宪最核心的成分掏空,形成了时人所谓的“假立宪” 。报应来得很快,1911年的4月,皇族内阁问世之前,革命党人倾全党之力,由副领袖黄兴统率的广州起义一败涂地;几个月后,武昌一群群龙无首的士兵,一哄而起,却夺下了武汉三镇,大获全胜,全国响应 。皇族内阁几个月的寿数,就让这些头脑冬烘却又自作聪明的纨绔子弟丢了祖宗的江山,日后只能坐吃山空,靠典当过日子了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