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寻找废帝建文帝真的需要郑和七下西洋?( 二 )


所以,寻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个附带任务 。那么扬我国威是不是主要任务呢?明朝的确有这样的传统 。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你们不用害怕,我天朝过去不称霸,现在虽然强大了,但还是不打算称霸,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 。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
郑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确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国,就和国王搞好关系,撒下大把的财物,力邀国王派出使节回访天朝,甚至有些国王还亲自动身回访天朝 。当然,那个时代不是联合国里一国一票,大家平等的当代,当年那些东南亚国家国王虽然贵为国家元首,其实比部落酋长强不到哪里去,随便带一些土特产去明朝,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顺便旅游一下见见世面,还不用自己掏路费,何乐而不为呢?有些小国国君甚至在旅游期间,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内,真是此间乐,不思蜀啊!
但话分两头说,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 。首先论实力,当时郑和接触的这些东南亚、南亚国家没有一个能上台面的,不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和明朝至少差两个数量级 。一头狮子愿意和一群狼睦邻友好一下,却肯定懒得搭理一群老鼠 。生物界的规律如此,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弱国无外交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这个老江湖就已经把这些小国的实力摸得八九不离十了,扬我国威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再浪费财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论距离,郑和拜访的一些国家甚至远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给天朝送来几只长颈鹿,让天朝误以为是麒麟之外,还有什么利用价值呢?就算是为了交朋友,也没必要带上两万多士兵和几十艘大船过去吧?
千万别低估朱棣与郑和的智力,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国人之列,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脑子发热,才干出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不会,绝对不会!这君臣之间一定还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郑和连下西洋,其实是为了执行某些秘密任务 。
差钱,还是差钱
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因此我们得站在朱棣的角度来想问题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的后裔——蒙古人卷土重来 。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战,并数次御驾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不敢越雷池一步 。郑和下西洋显然和国防扯不上关系 。
另一件就是内政了,朱棣面对一个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难题:差钱 。
【朱棣寻找废帝建文帝真的需要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我们在第六篇中就已经谈到,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 。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可耻地失败了,民间依旧用铜钱作为货币 。
但是铜钱本身是贱金属,一枚铜钱的价值很小 。在小额交易中铜钱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买棵白菜、打瓶酱油什么的,但是经济越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这时铜钱的麻烦就来了 。大额交易对铜钱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铜的开采量受到技术落后和铜矿难寻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 。同时从铸造角度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所费工时基本一样,但是平摊到每枚钱币上,铜钱的铸造成本同它本身的价值相比,就非常可观了,相反银币由于本身价值高,所以铸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