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语中的历史 秦国灭亡的三个神秘预言( 二 )
这仅仅是文学性的描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 。生活在唐代的杜牧是绝不可能亲见那所谓的阿房巨宫的,而且据当代考古学家们的细致考证,终于得出了这样一条惊人的结论——传说中富丽一时的阿房宫,在当时其实只是基本完成了地基部分,而主体建筑部分还根本没来得及施工,整个秦王朝就先行土崩瓦解了 。所以那个被千夫所指为火烧阿房宫的项羽实在有点冤哪!
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1年)的一天,秦始皇突然感到当时的秦都咸阳城中人多而地狭,生活好不局促,就想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在丰、镐地区之间营建一座新宫室,后来地址就选定在渭南上林苑之中 。当时秦始皇的设想是这样的:“先作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这个高高在上的秦始皇可是真敢想啊,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阳寿太不济 。大营宫室图 。图出自明?张居正《帝鉴图说》,讲述秦始皇修阿房宫之事 。当时秦始皇还设想,如果到这个阿房宫正式建成的时候就为它再取一个好名字,至于这个“阿房(páng)”的由来,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个曾经和他相爱过的名字叫做“阿房”的女子,也算不乏浪漫色彩吧;还有一说是因地而得名,而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中又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就是说这乃是因其形状而命名的 。但不管怎么说,好大喜功、被司马迁斥责为“轻民力”、一点不懂得体恤人民疾苦的秦始皇,在修建自己巨大皇陵的同时,又征发了几十万人去修建阿房宫,结果搞得是天下汹汹、人怨沸腾 。
就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时候,天上掉下一块陨石落到了当时的东郡,结果就有不满的人在上面刻了几个大字,诅咒这秦始皇不得好死——“始皇帝死而地分” 。后来秦始皇让御史严查此事,可是也没个结果 。于是他就下令把这块陨石销毁,并把它落到的地方周边的老百姓全都给杀死 。何其残暴!
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更奇怪的事 。有一位朝廷的使者出行,碰到一个人送给他一块玉璧并说道:“替我把它扔到滈池中去吧,好把它交给这池中的湖神滈池君 。”这人又说道:“今年祖龙死!”这祖龙就是指代秦始皇,因为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他自我感觉最良好 。这使者觉得其中有蹊跷,就把东西直接交给了秦始皇处理 。这皇帝一看:呀,这不是我七八年前投进长江中的那块玉璧吗?!他当即默然良久,觉得一定是有鬼祟想整他,最后他就自我安慰道:“这些区区山鬼不过也就知道一年之内的事情罢了 。”言下之意是,只要我活过今年去,那咒我死的预言就会不攻自破 。
为此他还颇有一些良心发现,不得不做出了一些难得的善举,以平舒部分百姓的怨气 。最后,秦始皇确实很幸运地硬挺到了第二年七月才病逝,死的时候正是炎炎夏日 。在尸体运回咸阳的途中,简直腐烂得臭不可闻,只好拿鲍鱼放到他的棺材中掩臭 。
不过据南朝梁时文学家任昉《述异记》中的记载,其实早在秦王政二十八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则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这个自然也可以看做老百姓对于他的诅咒,事实上这果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凡物不平则鸣,失人心者失天下!
【谣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
【谶语中的历史 秦国灭亡的三个神秘预言】【释义】哪怕楚国公族人家只剩下仅仅三户,可是最后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他们 。
《东周列国志》版画之楚怀王陷秦图 。秦昭王约楚怀王赴武关会盟,楚怀王到武关后被秦国扣留,以此要挟楚国割地 。后来楚怀王逃脱未果,最终死在秦国 。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时,楚国人无不顿生怜悯之心,就像悲泣自己的亲人一样为怀王举哀 。这君王受辱,整个国家都有洗刷不掉的耻辱!就像《史记韩长孺列传》中的一句话:“主辱者臣死”,就是说如果作为君主的受到侮辱,作为臣下的就应该为其死难 。
可是后来这秦国仍旧步步紧逼,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 。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屈原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自投汨罗江的,因为换作谁也无法忍受秦国人给楚国人带来的奇耻大辱 。
因此才有了后来《史记项羽本纪》中谋士范增对项羽的叔父项梁所讲的那番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这里范增是劝项梁拥立楚王的后代以号令天下,这样才能更加名正言顺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射雕中的郭黄恋 门不当户不对的经典结合
- 青面兽杨志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 杨志的性格特点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