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科幻IP为何沦为怀旧动作片

如果说二十年前《黑客帝国》三部曲是基于Web 1.0的初心对未来虚拟实境的超前想象 , 呈现出一种超级人工智能控制人类的绝望前景 , 混淆虚拟和现实的体验也让“红药丸”成为经典;二十年后的《矩阵重启》显然已经不具任何科幻的前瞻性 , 只剩下狗尾续貂 。
WEB 3.0的世界 , 期望找回互联网的初心 , 以人为本 , 彻底地去中心化 , 普通人能够再度掌控虚拟世界的主导权 , 但《黑客帝国》续集所演绎的仍然是老套的反叛军与无所不能的AI统治者之间的小打小闹 , 浪费了一个利用重启来对人工智能、元宇宙和人类未来的再前瞻的机会 , 甚至缺乏对过去二十年Web 2.0时代商业模式的反思 , 比如眼球经济、监视资本主义、上瘾 , 都无从涉及 。
《矩阵重启》的波澜不惊 , 引发三点思考 。
【矩阵|《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科幻IP为何沦为怀旧动作片】矩阵|《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科幻IP为何沦为怀旧动作片
文章图片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剧照 。
一、别纠结红药丸和蓝药丸 , 现实已经超越了矩阵系列的想象
《矩阵重启》热情不再 , 原因很简单 。 反乌托邦地去继续演绎机器控制的世界已经落伍 , 因为现实已然超前:都市不再是尼奥或者孟菲斯这样的“反叛者”最好的藏身空间 , 在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无处不在的大都市 , 就是有再多的门可以让反叛者在不同的空间中跳跃 , 追捕者也很容易发现他们 , 大数据的天眼更是让他们无处遁形 。
进一步说 , 矩阵作为互联网1.0时期的作品 , 所想象的虚拟空间仍然是物理空间的镜像 , 把物理空间中野蛮生长的都市搬进了虚拟世界 , 所以虚拟世界中呈现出的大都市才会有犄角旮旯 , 有三教九流的栖身地和庇护地 , 有孟菲斯和尼奥的腾挪空间 。
但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 , 即Web 2.0的时代 , 已经证明这种简单的镜像是虚幻的 。 互联网2.0的世界是私人领地 , 每个人的数字分身都存在于高科技巨头所创造的平台 , 在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在裸奔 。 巨头提供的是私人的(而不是公共的)虚拟世界的基础设施 , 而这种基础设施与现实世界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最大的不同 , 就是它们在不断汲取虚拟世界中每个参与者释放的数字尾气 , 而海量的数据既是平台产生巨大网络效应的原因 , 也是巨头挣钱的源泉 。 平台的参与者是即时数据的供应者 , 算法筛选和推荐的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 , 当然也是平台上售卖的商品 , 三位一体 , 超乎黑客帝国的想象 。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 , 过去十年 , 虚实结合 , 万物互联 , 数字城市等等 , 正是一个自上而下把大都市虚拟互联网化的过程 , 反过来说也是让一切透明化 , 让算法的逻辑不断渗透进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 。
参照物理世界的变化和互联网2.0的逻辑 , 显然矩阵想象的虚拟世界被证明有致命的逻辑错误 。 在一个机器设计好的“蓝药丸”的世界 , 绝对是把监控和透明度放在第一位的 , 把任何想要从内部攻破它的企图从技术上扼杀在摇篮里 。 换句话说 , 矩阵无法重启 , 矩阵需要重构 。
二、WEB 3.0时代 , 矩阵重启本可以开启新的脑洞
矩阵|《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科幻IP为何沦为怀旧动作片
文章图片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剧照 。
在元宇宙大爆炸的时代 , 矩阵重启没有与当下的元宇宙热潮勾兑 , 很可惜 。 当然影片总是滞后的 , 但是有引领性的影片一定是超前的 , 这也是为什么《黑客帝国》系列在现在看来是二十年前对真实与虚拟世界最好的比喻 。
过去科技二十年的发展 , 可以引入电影世界中的元素太多 。 比如虚拟货币如何在矩阵的世界中呈现出来?机器除了攫取能量之外 , 他们会不会对挖矿也感兴趣?还可以继续引申 , 在机器世界还会有财富和金融的概念么?如果有的话 , 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用游戏来比喻的矩阵世界仍然是非常中心化的 , 仍然是中心化的设计者、管理者、操控者与个人主义的黑客之间的争斗 , 但黑客 , 至少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独行侠的黑客 , 已经不流行了 。 WEB 3.0的世界是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无论他选择吃下红药丸还是蓝药丸——都希望有更大的主导性 , 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时代 。
当然 , AI/算法统治的世界如果被推向极致又将如何 , 会产生什么全新的复杂重叠 , 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 过去五年应该说是AI/算法高歌猛进的时代 , 各家机构都在努力去攫取更多个人的数据 , 行为的数据 , 电商消费的数据 , 为地就是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推荐 , 最好能够让他们能上瘾 , 在平台上刷出更多的时间 。 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平台上贩卖的商品 , 这是过去几年批评者关注的要点 。 这样算法驱使的世界如果叠加在矩阵之上 , 会产生什么新的涟漪呢?试举一个脑洞 , 在矩阵中如果还存在自由意志的可能性的话 , 会不会出现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号挑战矩阵主导者的新兴势力 , 他们去争夺对吃下蓝药丸的人类的影响力 , 却对虚假的真实毫不知情 , 直到某一天真相大白……
基辛格和谷歌前主席施密特在合著的新书《AI时代与我们人类的未来》(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中就特别强调 , 去理解AI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 不能从单一视角去审视 , 单纯让科技去暴走 , 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 因为“意想不到的后果”比比皆是 。 AI的持续进步一定能带来一系列的改变 , 对人、组织和国家而言 , 都需要学会与机器共舞 。
《矩阵重启》本可以把这种“人加机器”的共舞更好地演绎出来 。
三、IP并非重启就有效:科幻小说沦为怀旧动作片
矩阵的世界是一个肉身和灵魂 , 实体和虚拟完全分离的世界 , 人的肉体被禁锢在已然破灭的地球上 , 成为机器人(AI)攫取的能量之源 。 在最新的《矩阵重启》中甚至会发现 , 人的思维活动越活跃 , 冲突越具有张力——而不是简单为这些人提供一种行尸走肉生活的背景——所产生的能量反而越高 。
这可能是矩阵重启唯一的发明 。 科幻缺乏了超前性和前瞻性 , 就只能沦为怀旧的动作片 。 IP不是简单地重启就好了 , 在一个已经十分熟悉了的世界 , 无法勾起欲望 , 就好像一位七老八十的007和半老徐娘的邦女郎在银幕上再续前缘 , 除了某位007扮演者的死忠粉(如果存在这类粉丝的话)之外 , 大概是不会有人埋单的 。
当然 , 矩阵重启也在告诉我们 , 英雄史观落伍了 , 与去中心化的WEB 3.0时代有着巨大鸿沟 。 零和游戏的叙事方式与复杂世界中的各种尔虞我诈相比显得小儿科 。 走出黑白分明的世界 , 抛弃红药丸和蓝药丸的两分法 , 增加人性的灰度 , 甚至让机器也培养出某种灰度 , 才会更引人入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