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小青龙汤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麻黄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 。
【用法用量】上8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碱400毫升,去上沫,再下诸药,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 。
【方歌速记歌诀】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草夏味加;
外来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甚佳 。
【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
【加减】若口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9克;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9克 。
【方论】素有水饮之人,脾肺之气必虚,今又外感风寒,水寒相搏,皮毛闭塞,肺气益困,输转不利,水饮蓄积于心下,上犯迫肺,肺寒气逆故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喘咳痰多,清稀而
粘,不易咯出,胸闷,身体疼重,甚则浮肿,惟有发汗蠲饮,内外合治 。本方用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然而,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温燥伤津,所以配伍五味子敛气,芍药养血,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祛痰和胃而散结,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间,是兼佐、使之用 。八味相配,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舒,宣降有权,诸证自平 。
【医论】小青龙汤首载于《伤寒论》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曰:“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饮 。而通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 。夫热闭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膈,宁有能发之者乎 。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转,宁有能散之者乎 。其芍药、五味,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之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 。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渴 。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 。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
【验案】
【小青龙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王xx,男,45岁,农民 。患有咳喘十余载,往年冬发夏愈,今年起自春至夏频发无度 。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睡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气喘不能平卧,舌苔薄白,脉弦紧 。此为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碍阳气,肺气失宣 。治宜温肺化饮,解表通里 。处方:炙麻黄3克,桂枝5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3克,干姜5克,白芍9克,细辛1.8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 。3剂药后咳嗽已稀,已弃棉衣,畏寒已减,原方干姜加至6克,细辛3克 。6剂药后,咳喘全平,已能穿单衣,睡席子,夜寝通宵,继服3剂诸恙悉减,惟动则气喘,初病在肺,久必及肾,配以都气丸常服,以图根除 。
【研究】根据《实用经方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报道:林岛昭用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发现在有效的病例中,有明显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值的作用,这可能与小青龙汤能控制呼吸道或扁桃腺体中的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的物质增加有关、栗山一夫等用小青龙汤浸膏剂治疗鼻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应用本方后,病人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E和组织胺较治疗前呈明显的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而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的血浆中CAMP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
根据《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2):21~22,报道:本文研究了小青龙汤方剂及其组成中的各味中药,对能引起变态反应的化学介质的抑制效果并进行了比较,并探讨复方制剂的特征 。实验结果如下:①细辛和五味子对PC A反应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②五味子、芍药和细辛对皮内注射化学介质引起的
炎症有抑制效果,并对组织胺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五味子和芍药对乙酰胆碱有抑制作用,只有芍药对5-羟色胺有50%以上的抑制作用;③麻黄、五味子和干姜对平滑肌收缩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半夏和芍药没有抑制效果; 甘草对由LTD 4和A.M引起的平滑肌收缩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综合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可见,小青龙汤对与变态反应有关的各种反应都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这可使我们确切地认识中药方剂的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