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青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泻青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泻青丸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脑(焙)、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份 。
【用法用量】上药研为末 。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送下(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做蜜丸服) 。
【方歌速记歌诀】
钱氏泻青龙胆栀,当归川芎大黄施;
羌活防风调肝木,火郁肝经不宜迟 。
【功用】清肝泻火 。
【主治】肝火郁结,口苦目赤,烦躁易怒,睡卧不宁,甚则惊叫搐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洪实或弦数者 。
【加减】头痛眩晕,加天麻、钩藤;胸闷胁胀,加白芍、香附、郁金;失眠多梦,加珍珠母、枣仁 。
【方论】方中龙脑,实系龙胆草,其性大苦大寒,归经于肝,直泻肝经实火,用为主药 。辅用大黄、栀子,二药都是苦寒之品,以助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且大黄走大肠通大便,栀子利三焦通小便,故能导热下行,使热从二便分消,则热清火降,而不致动风 。佐以当归、川芎补养肝血,以防火热伤及肝血,使泻肝而不致伤肝,故以其佐之 。又木喜条达,若一派苦寒降泻之药,则于肝性相悖,所以加川芎、羌活、防风诸药,一则用其辛散,条达肝气,以顺肝性 。二则有“火郁发之”之意,正《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此三药虽皆为辛温之品,但佐人大苦大寒之胆草、山栀、大黄中则温性去,而辛散亦不致大过,故既不能助热,亦不会“扇其焰而助其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但其毕竟为辛温之药,用于火证,只能为佐,用量宜轻 。引用竹叶汤者,竹叶清热除烦,有引热向小便出之效 。用.蜜做丸,及砂糖与竹叶同煎,则取甘味调和药性,又顾护胃气,防寒凉伤中也 。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养肝散邪之效 。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泻肝火为主,辅以升散之品,以散郁火,清中有疏,寓升于降,泻火而不凉遏,升散而不助火,更佐以养血之品,可使泻肝不伤肝,相辅相成,故为泻肝之良方 。
【医论】本方为钱乙所制,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治小儿惊风,“肝热搐搦,脉洪实” 。后世医家不断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应用于风热或肝经郁火所产生的病证 。例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本方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斑论萃英》记载李东垣治斑后风热之毒上攻,翳膜遮睛,功效显著;《校注妇人良方》用其治疗肝经实火,乳胁作痛,或恶寒发热,大便秘结;《医学入门》用治
肝经郁热,两胁因怒作痛;《证治准绳》用治眼目暴发赤肿疼痛以及头风屑;《医方集解·泻火之剂》则以之治疗肝火郁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筋痿疼不起,目赤肿痛 。现代一般多宗《医方集解》之说,以本方主治肝经郁火证 。
张山雷认为,本方中川芎、当归、羌活、防风等温升之品,不适宜于内热生风 。其实钱乙此方是治肝经郁火,故于龙胆草、山栀、大黄等清泻肝火,药中配人羌活、防风升散之品,与《内经》“火郁发之”之旨相符 。此外,本方在用泻肝药的同时,配以当归、川芎养血,则泻肝而又不致伤肝,所以徐大椿称之“为肝火郁伏之专方” 。
关于本方中龙脑为何物?一说为龙胆草,一说为冰片 。现考宋以后方书所载泻青丸,均用龙胆草,惟周澄之本作龙脑 。张山雷亦作龙脑解 。但从龙脑下有一“焙”字分析,龙胆草为草本植物药,可以焙用;而龙脑为冰片之异名,乃樟树之脂加工而成,入药可研而不可焙 。显而易见,龙脑的“脑”字乃为“胆”字传抄之讹 。用本方者,当以龙胆草为宜 。
【验案】王xx,女,45岁 。失眠2月,夜晚难以人睡,人睡则多梦,平时头涨痛目赤,胁肋胀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 。服用多种药物没有效果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肝火上扰 。治宜清肝泻火,安神定志 。方用龙胆草15克,制大黄6克,川芎6克,防风6克,羌活6克,栀子9克,当归9克,木通9克,炒枣仁12克,珍珠母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0剂而愈 。
按语:本例不寐因肝火上扰清窍,神不得安而致 。故方用泻青丸清肝泻火,加木通导火从小便而出,枣仁、珍珠母安神定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