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吃油别太专一的选择一种 很多调和油都是卖噱头

“民以食为天” 。吃是一件大事 , 吃得健康营养更是一项关乎民生幸福的大事 。吃也是一门学问 , 吃错了、吃多了就吃出病来了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 , 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 , 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 , 到底该选择哪种?小编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选用指南 , 介绍食用油的选择和使用 , 希望能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很多调和油都是卖噱头
超市的食用油区 , 谷物调和油、坚果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等新品种层出不穷 。
不过 , 在营养专家看来 , 很多调和油都是在卖噱头 。仔细查看一些谷物调和油后会发现 , 配料表中大多数是比较廉价的油 , 往大豆油、葵花籽油里加一滴橄榄油 , 就可以叫橄榄调和油 , 价格就高出两三倍 。调和油的业内潜规则是 , 哪种油贵就按哪种油起名、定价 , 哪种油便宜 , 就在配料时多加 。
按照标准 , 大多数食用油按品质从高到低 ,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那是不是等级越高就越好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等级越高 , 只代表精炼程度越高 。级别越高的油 , 在加工过程中流失的营养往往越多 , 精炼程度越高 , 除去了有害物质 , 但同时也去掉了很多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 。选择时 , 不必太在意等级 , 可以按照口感选择 , 比如不喜欢大豆油的豆腥味 , 就可以选择一级大豆油 , 它比三四级的口感好;你喜欢花生的香味 , 就选择压榨花生油 。
而对于“浸出”的油含化学残留的说法 , 压榨和浸出针对的是油料品种 , 含油量较高的植物油料 , 常采用先压榨后浸出的工艺;含油量较低的 , 常采用浸出工艺 。只要符合质量标准 , 都是安全的 , 不过压榨的香气会更好些 。


广告热炒的油等级较低
虽然特级、一级等不代表油的等级质量高低 , 但在营养师看来 , 不同油因为其保健功效 , 确实存在等级之差 , 而在电视广告中热炒的一些油 , 往往等级较低 。
第一层级
茶籽油、橄榄油
属于高油酸型植物油 , 营养价值和食疗功效高 。
第二层级
低芥酸菜籽油
花生油、芝麻油
米糠油
属于均衡型植物油 , 耐热性不错 , 适合一般炒菜 。
第三层级
小麦胚芽油
大豆油、玉米油
葵花籽油
这类植物油怕热 , 适合用来炖煮菜肴 , 日常炒菜也行 , 但要控制温度 , 别让油锅冒烟 , 不宜用来油炸 。
第四层级
椰子油
棕榈油
猪油、黄油
除大运动量人群外 , 不建议多数人经常食用这类油 。


爱吃肉选豆油 , 喜素食挑茶油
有些人平时饮食中豆制品吃得多 , 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已经很充分 , 就没有必要天天用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做菜了 , 而是应该多选茶籽油、花生油等含更多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 。如果花生、瓜子等零食吃得多 , 就应该选择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外的油 。经常吃各种坚果的人 , 就没必要再用核桃油或葵花籽油烹调了 。
有些人日常饮食中肉食较多 , 最好不要再吃动物油 , 可以适量多吃些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
有些人以素食为主 , 从饮食中获得的饱和脂肪太少 , 买油时最好多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橄榄油、茶籽油等 , 花生油、米糠油也不错 。
而对于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 , 橄榄油和菜籽油是不错的选择 , 平时应少用大豆油、玉米油或者葵花籽油 , 这些油品中亚油酸比例过大 , 有可能增加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


选购方法
一要看颜色 , 一般来说 , 精炼程度越高 , 油的颜色越淡 。当然 , 各种植物油都会有一种特有的颜色 ,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精炼至没有颜色 。
二要看透明度 , 要选择清澄透明的油 , 透明度越高越好 。
三要嗅无味 , 取一、二滴油放在手心 , 双手摩擦发热后 , 闻不出异味(哈喇味或刺激味) , 如有异味就不要买 。
鉴别方法
掺假花生油
掺假后透明度下降 , 把油从瓶中快速倒入杯内 , 观察泛起的油花 , 纯花生油的泊花泡沫大 , 周围有很多小泡沫且不易散落 , 当掺有棉籽油或毛棉油时 , 油花泡沫略带绿黄色或棕黑色 。闻其气味可闻出棉籽油味 。掺有米汤、面汤等淀粉物的油 , 在其蓝紫色或蓝黑色 。或者放入透明杯中放置两天后再观察 , 必然会出现云状悬浮物 。
掺假小磨香油
【日常吃油别太专一的选择一种 很多调和油都是卖噱头】 掺假后颜色变深 , 如掺棉籽油呈黑红色 , 掺菜籽油呈深黄色 。另外 , 小磨香油本身无油花 , 倒油时出现的油花极易消失 , 如果油花泡沫消失很慢 , 表明掺假 。还可以用筷子蘸一滴 , 滴到平静水面上 , 纯小磨香油出现无色透明的薄薄大油花 , 掺假后会出现较厚的小油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