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空间?



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空间?


文章图片



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空间?


来源:饶毅科学 , 作者:饶海
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的空间?

美国NSF或者NIH的R01基金 , 一笔足以支撑3-6人的小课题组的4、5年运作 。 中国科学家 , 可以自己独立申请到一笔这样经费的机会不多;国自然面上基金 , 总体数目还可以 , 但经费量~15万一年 , 如果做实验的话 , 买耗材都用不了几个月 , 不要提其他 。 重点项目有50、60万一年倒是可以 , 但数量很少 , 生命科学部一年才100多人 , 拿到了都是“荣誉”“荣誉”“荣誉” 。 国内科研都知道 , 要生存得靠团队项目 。

科学的突破 , 尤其是基础性的突破 , 往往来自独立(小)实验室的探索 。 “小科学 , 大工程”的说法是有道理 , 但国内大量的经费却投向科学团队 , 以期超车 , 其实问题多多 。 比较合理的是科学部分的团队项目经费 , 至少80%应该改为重点项目 , 让普通科学家可以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之前提到Lee Hartwell的工作 , 做的比较“偏” , 但有特点 , 在美国还是长期得到资助 , 在国内现有的体系下应该很难生存下来 。 实际上从美国回来年资高的教授都知道、认同小科学的重要 , 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走下来的 。 美国也有大科学 , 偏工程多;科学研究也有团队项目program project , 但占总经费的比例低 , 团队往往是长期合作、有机形成 , 而且有些团队合作靠已有的经费 , 不需要专门另外来 。

团队项目当然也有好的地方 , 也会碰出极佳的创新的火花 , 可能引发突破 。 不过国内的团队可能不少是因为基金申请 , 临时拼凑的 。 有的项目还没公布 , 就有单位先动手了 。 有的项目还没申请 , 就知道谁会拿到 。 有些成功拿下经费的团队 , 要做的课题在组里都是一批糊涂帐 。 而且有的脑筋灵光的 , 会炒概念、赶时髦 , 搞定专项 , 再把门槛抬高 , 以后可以长期拿的肥头大耳、油光满面 , 有的单位人人拿得手软 , 新进的人都很快达到限项 。 (甚至把科技部的官员供着 , 以后给职位 , 申请院士)

现在的国内重大专项的经费模式 , 对经营多年的“成功”人士有利 , 比美国好多了 。 “不小心”的话 , 有很大操作空间 , 不仅可以拿到自己的一大份 , 还可能管控别人的那一份 , 又给自己朋友、弟子再带几份 。 不知不觉就在鼓励“拉帮结派” 。 这些年回国的人多了 , 水平也上去了;不少人回来 , 都发现要抱大腿才有钱途/图 , 越快融入团队 , 找到“组织”才好 。 尤其迫使年轻人拉关系 , 希望大佬青睐拉一把 。

中国在国家、省市各层次锁定给团队的基金 , 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 。 科学上过分推崇团队项目 , 经费过多投入“集体” , 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 比较合理的是将至少80%的重大团队的经费 , 改为重点项目 , 让普通科学家可以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

少有一个国家的给individual investigator主要的经费如此少 , 少有一个国家的给group investigator的经费如此多!








【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