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散治鼻衄配方

【泻白散治鼻衄配方】【原方配方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粳米一撮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食前温服 。
鼻衄(又称鼻出血)既是鼻腔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邻近结构病变的症状之一,但以前者多见 。由于引起鼻出血的病因很多,故临床表现也有较多变化 。多为单侧出血,也可双侧;可表现为间歇反复出血,也可呈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带血,重者可大量出血而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 。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即利特尔动脉丛和克氏静脉丛,儿童和青年患者多发生于此部位 。少数严重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的鼻一鼻咽静脉丛和鼻中隔后部动脉,以中老年患者多见 。鼻出血常见的病因分为局部病因和全身病因两类:局部病因包括外伤、鼻腔和鼻窦炎症、鼻中隔病变、肿瘤;全身病因包括所有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
鼻衄中医辨证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 。实证多因火热气逆、迫血妄行而致:如肺经风热、胃热炽盛、肝火上逆;虚证多因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而致:如肝肾阴虚、脾不统血 。
(1)根据《江西中医药》,1998,(5):61,廖龙祥等报道:应用泻白散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鼻衄取得良好疗效 。典型案例:患者,男,12岁,近半年来不到1个月鼻衄1次 。量多如涌,填塞即从口腔吐出,头稍痛,面色潮红,头上冒汗,口渴喜饮,烦躁不安 。辨证属肺热衄血 。处方: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粳米15克,生地黄20克,白茅根12克,藕节10克,山药15克,甘草6克 。3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
(2)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7,(4):39,胡荣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鼻衄20例 。治愈(鼻衄止,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再复发者)13例;有效(鼻衄止,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好转后又有少量鼻衄,经服上药后又止者)7例,一般3剂即可止血 。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粳米一小撮,甘草6克 。加减:阴虚肺燥者,加沙参、麦冬、玉竹、桑叶;肺热壅盛者,加黄芩、生地黄、石膏;胃火炽盛者,加生大黄、黄连、石膏;肝火犯肺者,加栀子、黄芩、牡丹皮、生大黄;血热者,加生地、牛膝、牡丹皮、白茅根、侧柏叶;气阴两虚者,加西洋参、山药、生地黄、大枣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
(3)根据《新疆中医药》,1997,(4):12,夏咸靖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鼻衄59例 。治愈(1年以上随访无复发)51例,显效(出血次数减少一半以上)7例,无效(出血次数如前)1例 。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0克,栀子10克,生地黄15克,侧柏炭15克,仙鹤草50克,生黄芩6克,黄芩炭6克,生甘草5克,鲜茅根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如兼有他证则加他药,但主方基本不变 。每日1剂,儿童药量酌减,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
(4)根据《河南中医》,1996,(1):43,谢伯福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减治疗鼻衄效果良好 。典型案例:患者,女,40岁,
头痛鼻衄出血量多、色深红,精神疲倦,有恐惧感,大便秘结,小便黄少 。检查:体温36.5℃,血压24.0/14.7千帕,血液检查:血小板85x10'/升,血红蛋白85克/升,白细胞3.9x10'/升,N:66%,L:32%,E:2% 。经抗生素、止血剂治疗2周,鼻衄未能控制,症见鼻衄出血量多、色红质稠,头痛头晕,发热,气喘,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细数,证属肺热炽盛,血热妄行 。治则:清肺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生地黄、旱莲草、仙鹤草、白茅根、牛膝、大黄、甘草、粳米 。水煎服,每日1剂 。3剂后,鼻衄已止,诸证好转 。原方减大黄、旱莲草、仙鹤草加沙参、麦冬,继服5剂,血小板恢复正常,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