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6000年前的“12吨粮食”,够“河姆渡人”吃好几年,却引出一段笑谈( 二 )



这些“骨耜”大多由大型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 , 再装上木柄就可以使用了;为了让骨耜与木柄结合更牢固 , “河姆渡人”将木柄的下端一面削平 , 同时将骨耜刻出浅槽 , 然后用葛藤等缠好 , 便制成了相当耐用的耕种工具 。

由此不难想象 , 早在6、7千年前 , 我国就已步入了农耕阶段 。 当然 , “培育稻米”需要一个过程 , 在几乎没有科技的原始社会 , “培育植物”的时间将会更漫长;同理 , “骨耜”发展成型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以此为据 , 我国原始先民“开始农耕”的时间或许远超6、7千年 。

专家在感叹“河姆渡人”农耕技术的同时 , 焦点仍聚焦在“12吨粮食”上 。 在现代人的理解中 , “原始社会”应该是逐鹿驱虎 , 茹毛饮血的场景;谁能想到 , 6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囤下了数年都吃不完的“12吨”粮食 , 这么看的话 , 至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 。

当然 , “河姆渡遗址”是考古大发现 , 但也引出了不少笑谈 。 有朋友感叹:六、七千年前的原始人都能攒下够吃几年的粮食 , 而我一个现代人 , 银行卡竟然是空的 , 看来“六、七千年”是白进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