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强|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物种?

王建强|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物种?
文章图片

展览开幕式上的海报
王建强|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物种?
文章图片

1816年出版的名为《睡魔》的小说 , 讲一个人类爱上机械娃娃并变得疯狂的故事(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易芝娜
【王建强|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物种?】广东科学中心在推出《野性非洲》《古生代海兽志》等几部科普大片喜迎2022年春节的同时 , 在二楼专题展厅里 , 由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策划制作的大型国际巡展《人工智能:智进无界》也拉开了大幕 。
展览中可以看到 ,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人类所幻想中的人工智能 , 而今却成为现实 , 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正如策展方代表巴比肯国际联席主席卢克·坎普所说:“在科学、技术和创意领域 , 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发现领域 。 这种不断发展的现象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在世界当中的位置 , 以及我们想要创造怎样的世界 。 ”
不过 , 如果只是抱着“去看机器人”的想法前往看展 , 你可能会失望 。 因为你会发现 , 这里的机器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模样 , 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也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
展中有展 , 探索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意义
《人工智能:智进无界》展于2019年便在巴比肯艺术中心首展 , 随后曾先后在荷兰格罗宁根论坛、英国利物浦世界博物馆进行过巡展 。 这个展览是对人工智能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展开的持续而独特的探索 。 该展览将持续到今年6月10日 。
展览包含了四个主要部分:人工智能的梦想、思维机器、数据世界以及不断演进 。 “人工智能的梦想”部分 , 呈现的是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创造人工智能的渴望和种种探索;“思维机器”部分 , 虽然主要探讨的是世界上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阿达·洛芙莱斯是如何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等的进程 , 但也可以从中发现很多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得到真实体现的 , 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是如何诞生的;“数据世界”部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正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不断演进”部分则从现实中抬头展望未来 , 认为人类的形态已不局限于出生时的状态 , 在人工智能影响下 , 人类将不断进化 。
展览中的信息量相当大 。 第二部分内容中 , 还包括一个“人工智能时间线”的特别展项 , 通过250多个知识点全面呈现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 。
现场还布置有不少现代科技装置 , 诸如《未来的你》 , 可以让我们面对一个现场合成的未来的自我 , 让机器学习我们的动作 , 并不断发展 , 成为更敏捷、优秀的新的“我们”;《重现盛景》艺术装置 , 可以让我们闻到1912年已灭绝的一种花的味道;《图腾》的灯光装置等 , 让我们现场感受人工智能是否能生成自主性和意识 。
该展览看上去或许有些高深莫测 , 但它或许能激发我们关于人工智能这一重大现象的讨论、辩论和思考 , 并为我们认识周边世界提供新的视角 , 了解到现代科技对于我们、对于我们所在的星球以及对于更广泛的宇宙探索的意义 。
人工智能 , 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
人类似乎一直痴迷于通过魔法、科学、宗教或幻觉等方式去创造具有特殊能力的类人生物 。 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明都曾在不同时代对这些类人生物有所探究 。
犹太教和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传统、阿拉伯炼金术和早期数学以及哥特哲学等 , 都在持续影响着人类今天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 比如 , 犹太教故事中的一个关于保护犹太社区的戈仑泥人 , 后来成为漫威漫画系列《绿巨人》等标志性小说的创作灵感;炼金术士的传说故事中 , 有过关于创造一种“成形”的人工生命“何蒙库鲁兹”的记录;日本文化中更一直存在对各种神灵的信仰 , 这种信仰或许也塑造了日本人对非人类存在体的态度 , 认为非人类存在体通常表现为人类的友好伙伴——深入人心的动漫人物机器猫哆啦A梦就是代表之一 。
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项目主管王建强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计算机是近一百内才出现的 , 但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 , 人类对这种人工智能一直很着迷 , 从前就有很多人形生物被赋予了各种特殊的能力 , 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孙悟空 。 而这些能力在近几十年来似乎在一点点地被实现 。 ”
当今人工智能科技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融合程度已超过了过往任何一个时代 。 智能手机最有代表性 。 人们如今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 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们交流、在网上购物和了解世界 。 人们对新技术的渴望如同这些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 , 都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 。
王建强认为 , 仅通过一个展览肯定无法呈现出最尖端的科技 , 因为实际研究与应用中 , 比如现在常说的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 , 都是些很深奥的程序化的东西 , 普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 。 所以这个展览主要呈现基础的技术 , 让人们对此有更多理解与思考 。
但展览中仍能看到 , 如今的人工生命研究领域已相当广泛 , 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各种研究和模拟 , 但它仍然是一个推测性的领域 。 你可能会发现 , 探索人工智能 , 其实仍是旨在探索现有的和未来的生命形态 。 人工智能涵盖的虽然还是源于自然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 , 但也包括了仿生学、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 。
人工智能本就不是你我想象中的形象
很多人认为 , 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人或其他可以自我操作的机器 。 显然 , 许多流行文化的表现更加剧了这一看法 。 但在该展览中 , 除了几只机器狗吸引不少小朋友 , 我们看不到其他人形或动物形象的机器人——大多数人工智能并不需要呈现出具体的某种形象 , 它们主要的存在形式还是无形的软件 。
早期机器人其实只是简单的计算器 。 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 , 它们机械地执行由程序员输入的事先预设好的一组指令 , 然后生成结果 , 仅此而已 。 但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已有了自学的本领 。 正如2016年3月 , 人工智能实验室Deep Mind开发的“阿尔发狗” , 它之所以被称为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 , 就是因为它能自主学习并思考 。 虽然它早期的棋路还是全靠大数据支撑 , 但发展到后来 , 它已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 , 像人一样去判断下一步棋 , 所以它走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招式 , 最终战胜了人类棋手 。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 证明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
人工智能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 , 其实是一种用于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特殊方法 。 它的实现是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模仿人类神经元系统而制作的人工系统 。 它模仿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 。 有了这套系统 , 机器便可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 在混乱的“数据集”中学习并发现有用的模式 , 无需明确编程 , 它们就能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去开发所有能访问到的数据并进行自学 。
在这个基础上 , 我们便可以理解“人工智能应该会有类人形象”的想法 。 因为是人类研发了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也终是以人类为学习和模仿对象的 。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 , 却只是各种形态的计算机、电子屏幕 , 那些惟妙惟肖的人形只不过是一种装饰 , 甚至有些画蛇添足 。
所以卢克·坎普认为 , 人工智能反映出的 , 实际上应该只是我们内心的声音 。 它说出问题 , 并反映了我们有能力和责任去塑造的种种可能 。 或许 , 它们将成为一个新物种 , 带着人类不可逆转地步入一个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甚至改变我们这个物种的未来 。
迈向未来 , 人工智能依旧是“双刃剑”
展览现场有不少先进的人工智能装置 , 它们很直白地展示着自主学习并“成长”的过程 。 但我们似乎无法想象它们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些什么 , 就像我们至今也无法完全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一样 。
全世界科学家都对人脑的构造很有兴趣 , 却一直无法真正破解其中的奥秘 。 但我们又是否真的能操控并理解已学会自学的人工智能?人脑极其精密 , 擅长处理多项任务 ,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重现其最复杂的运作过程 , 希望有助于改进人工智能 。 但令人惊讶的是 , 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关键工具之一却又是人工智能本身 。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 , 人工智能或许就是一把“双刃剑” 。 它一边开始对疾病检测领域产生非凡影响 , 帮助人类寻找改进诊断和治疗人类病患的新方法 , 甚至能提前数十年检测出癌症的发生 , 一边分析着人类的情绪和反应 , 并及时判断危险的发生 , 比如车祸、凶杀事件等 , 甚至还能由此构建出一个更稳定的城市面貌 , 一边替代人类 , 胜任很多人类无法涉及的领域 , 比如探索外星球上的生命等 , 一边又在让世界变得危险 , 比如它们容易被利用 , 成为全自动武器 , 带给全人类毁灭性的未来 。 而这种可能并不一定是来源于它们的“类人思维方式” , 也来源于它们的机械化 。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去看这样一场“智进无界”的高科技展览 , 或许已经从中窥见到了属于“AI时代”人类的未来 。
王建强|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物种?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