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疗法的历史( 二 )
金元时代 , 李杲极力提倡补养脾胃的重要性 , 强调饮食调治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作用;张从正主张用食物补虚 , 倡导“养生当论食补” , “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 , 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 , 记载了一些以食治病的病案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 , 其书三卷 , 载200余种食物 , 详述了每种食物的性味、功用、主治 , 还载有61个食疗方 , 并记述许多饮食宜忌 , 如妊娠食忌、饮酒避忌等 。吴瑞编著的《日用本草》 , 全书分米、谷、菜、禽、兽、鱼、虫等八门 , 共载录食物540多种 , 也是元代一部有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
明代卢和著《食物本草》 , 主张多吃素食蔬菜 , 少吃肉食 , 认为这样可以疏通肠胃 , 无窒滞之患 。朱棣主持编写的《救荒本草》 , 载有400多种可食的野菜 , 不仅可备荒年食用 , 而且扩大了营养价值较高的野菜食用范围 , 是食疗营养上的一个发展 。明代有影响的书籍 , 如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高濂著的《遵生八笺》、徐春甫著的《古今医统》 , 宁原著的《食鉴本草》等 , 都对丰富食疗品种和治疗方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明代对食疗学的认识水平较其前代有很大提高 , 也较其前代有较太的发展 。
清代 , 食疗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 , 这个时期有关食疗的著作甚多 。主要的有沈李龙编著的《食物本草会纂》、章杏云编著的《调疾饮食辨》、费伯雄编著的《食养疗法》、王孟英编著的《随息居饮食谱》、陈修园编著的《食物秘书》、袁子才编著的《随园食单》等 , 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食疗学的内容 。
中医食疗学源远流长 , 从上古时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和发生 , 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发展 , 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 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日常饮食物进行保健防病和治病的经验 。
推荐阅读
- 脑中风的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
- 肺部有水怎么办?医学专家为你介绍疗法
- “水中的人参”能清热、祛湿、护血管
- 吃这些食物可以养肝护肝
- 皮肤过敏能吃西米吗
- 食管贲门撕裂治疗措施
- 不吃饭胃痛该怎么办
- 跑步后多久可以吃饭
- 尿酸高的人饮食调理方法?
- 风团荨麻疹用盐水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