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原理比较复杂 , 我就不赘述了 , 只告诉大家它的效果——只要提供能源 , 可以一直保持恒温20°C 。
换句话说 , 如果您在家里穿上这么一件贴身衣物 , 无论是大雪纷飞的严冬 , 还是暑气蒸腾的盛夏 , 身上永远保持着20°C的宜人温度 。
航天员身着的蓝色“液冷服”(图源:央视直播)
科幻吗?
很科幻 。
但是 , 这就是科技改变人类!
当然 , 目前这么一套衣服的价格还非常感人 , 原则上家里有矿也买不起 , 也买不到 , 要真正实现民用 , 估计还得再等等才行 。
至于外层的航天服 , 技术含量一点不比内层这套液冷服少 。
它是由多种纤维复合织物制成 , 其中包括高等级防弹背心材料 , 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耐穿透、耐磨损、耐高温、耐燃烧、耐腐蚀、耐辐射 。 用大家通俗一点的说法讲 , 就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 和黑熊怪偷的唐僧那件佛门至宝“锦澜袈裟” , 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中国航天员宇航服(图源:央视直播)
第三、凌波微步——太空舱外活动先进技术看到这里 , 估计会有些读者会问了 , 空间站上没引力 , 行动困难些可以理解 , 但称之为“先进技术”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坦白说 , 一点都不为过 , 因为就算是普通活动 , 在空间站外部行动也是高科技级别的 。
这一次航天员天和核心舱的舱外活动 , 我们看到的是航天员抓着把手前行 , 安全相对有保障 。
但是 , 空间站并不是在地球上 , 它是在太空中 , 十万火急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 , 比如空间站被微型陨石击中发生空气泄漏 。 这时航天员根本没有时间抓着把手一步步挪过去 , 而只能选择直接“飞”到修理点处理问题 。
中国空间站
这是一项具有极端危险性的工作 , 稍不注意舱外的航天员就会被空间站弹飞到太空中 , 所以空间站宇航员的“舱外活动”是一整套严肃的科学技术 。
航天员在出舱进行“太空飞行”时 , 将严格被物理规律所支配 , 根据国内外专家的计算以及国际空间站的经验 , 航天员出舱后将与空间站保持数个不同的相对运动轨迹(和离舱点相关) , 航天员的运动轨道通常是呈椭圆形 。
而航天员离舱时所用力度、角度 , 都将影响他在“太空飞行”时的轨道 , 力度角度稍有偏差 , 就会掉入太空中 , 所以航天员必须拥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以及经过千百次的训练 , 才能在太空中进行离舱飞行活动 。
现在中国航天员已完成扶手行走 , 加上以后个人微动力太空移动装置的逐步完善 , 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 , 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真正实现离站行走的“凌波微步” 。
最后再说上几句 , 中国航天在美国的封锁下 , 一步步自主走到今天完全是一场伟大的奇迹 。
就拿前文提到的“液冷服”来说 , 我所看到的最早一份资料日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 那是一篇计算航天员“产热和散热”的论文 。 航天医学专家在其中严格计算出了人体热量的具体数据 , 计算出了“液冷服”冷却所需要的功率 。
由此可见早在九十年代初期 , 中国对太空服的自主研究就已起步 ,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难摸索 , 才真正生产出了杨利伟将军首次飞天时所使用的航天服 , 这充分表明 , 正是靠着一代代航天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付出 , 才有今日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
【天和航天员出舱任务为何吸引全球目光?解读舱外活动3大关键技术】向中国航天、中国航天人 ,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问候!
推荐阅读
- 美国科学家研究出“人造机器鱼”,尾巴由人类心脏细胞驱动
- 首个能传达人工触觉的多通道臂带问世
- 飞了185亿公里,旅行者号发现真空物质越来越多,究竟怎么了?
- 俗话说“不怕野鸡坟前叫,就怕蛤蟆屋后跳”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 陈根:Soul式“元宇宙”,打错了商业算盘
- 圆圆的地球变成方了!各种外星生物也开始入侵,大家快来拯救世界
- 河南:弟弟冒雨跟婚车,流泪送姐姐出嫁,网友:一家人变两家人
- 既然琥珀能保昆虫万年不腐,古人为何不用琥珀来给尸体做防腐?
- 为了更多的氧气,连身体都退化了,还有哪些生物会为进化而退化?